与中国近代一样,越南近代同中国一样,是多灾多难的。先是抗日,日本溃退之前,扶植了傀儡政府。越南共产党胡志明主席于年8月19日领导了八月革命,推翻了日本傀儡政府,并于9月2日,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日本战败后,法国又想恢复殖民统治,同年9月23日,法军便在越南西贡进行武装挑衅,胡志明主席又开始领导人民展开了抗法民族解放斗争。新中国成立之后,越南请求中国的支援。中国开始向越南资助武器弹药及军事顾问,打响了著名的边界战役。
边界战役的契机
年1月,越共主席胡志明秘密访华,越南与中国一直同气连枝,现在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希望得到中国的援助。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经济、财政都非常困难,各项工作都待解决。但是,毛主席和中共中央还是决定,答应胡志明的请求,援越抗法。
随即,先派工作人员去越南了解实际情况,并与越共详细沟通之后,中越双方都认为必须进行边界战役,打开中越之间的交通线,才能让中国援越的工作顺利进行。
边界战役的筹备
为筹备边界战役,中共中央派遣云南省军区司令员陈赓为中共中央代表携炮兵、技术兵等我军骨干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协助指挥边界战役。陈赓与我军骨干进入越南后,立马进入各个部队,展开工作。陈赓与越南官军座谈,了解作战能力、作战思想及战斗规划。
陈赓发现越军游击战思想严重,没有战略高度,把战略目标只放在攻占城镇上,而不去考虑如何去消灭法军的有生力量。因此,越军战场反复出现拉锯战,战略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因此,陈赓向胡志明提议,必须转变作战思想。要从拔出法军孤立的小据点开始,由游击战转为阵地战,攻坚战。部队通过围点打援,集中力量选择主动出击,在野战中消灭法军的机动兵力。
根据法军的军事布局,陈赓建议先打东溪,用小规模战斗锻炼队伍,取得经验。之后,根据敌人增援情况,再战七溪,高平等地。陈赓的作战计划得到了胡志明的认可。
作战部队安排上,陈赓选择了曾在中国广西境内进行整训的团和团以及另外独立第11、第营作为进攻东溪的主力部队,第95炮兵团(3个炮兵营)作为前锋加入,我解放军四野的教员窦金波作为炮兵顾问,也随部队来到了越来。
战前,窦金波给95炮兵团做急训,他到东溪法军阵地侦查,发现外围修筑了突出的碉堡,他建议炮兵团分出一定数量的火炮跟随步兵行动,进入阵地前沿,进行直瞄射击,这就是“大炮上刺刀”的战术。
越军的炮兵指挥官从未听过这种“大炮上刺刀”的战术,并未引起重视。窦金波从中国随军来的几名炮兵技术骨干分配到一个炮兵连,给炮兵连将“大炮上刺刀”的目的、隐蔽位置选择、抵近直瞄射击训练一一讲透,并进行实地演习。这个炮兵连不久便掌握技巧了。
东溪之战
9月16日6时,东溪战役开始,我方军事顾问全部到了前线协助指挥战斗。窦金波在炮火攻击之前,来到炮兵阵地上实地观察,这时他发现山上的阵地散落几个罐头盒,经过询问得知,之前越军也曾在这个位置攻打东溪。
窦金波立马觉察到事情的严重性,这说明法军已经来过此地侦查,这个阵地的准确坐标已经被法军详细记录,战斗开始之后,法军会第一时间向这里反击。但是战斗即将打响,不可能转移阵地,只能多挖单兵掩体,部队立马争分夺秒,立刻就挖。
果真法军在受到炮火攻击后,准确的将炮弹落到了越军的炮兵阵地上。由于单兵掩体的保护,减少了越军的伤亡。但是敌人反击的火力太猛,炮兵营完全被压制。这时,潜进前线阵地的“大炮上刺刀”小队派上了大用场。
在抵近的火炮射击中,敌人外围的防御工事不断被命中,越军逐次攻占了外围据点,将阵线迅速向前推进。由于法军有航空兵配合,他们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陈赓向胡志明、武元甲建议,命令军队从四面进攻,不要惧怕困难,要猛打猛攻,分散法军的火力点,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经过三昼夜的战斗,至18日8时,东溪被越军完全占领,法军几乎全部被歼被俘,仅有12名法军逃离到七溪据点。
这是越军第一次以消灭法军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战斗,并且一举歼灭了两个连守备的法军据点,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其他军事物资。东溪战斗抗法斗争中取得的首次大胜利,越军士气高涨,增强了信心。
总结:
攻克东溪后,法军开始被动,越军在抗法战役中转变为有利局面,边界战役的序幕由此拉开,随即越军拔除了七溪、高平、谅山的法军据点,边界地区逐渐被收复,越军一举解放了5个城市,扩大了越北解放区,越南抗法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