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腿面包水果罐头你童年里的病号餐是什么

这两天微博上突然有一个话题冲上热门:“鸡腿面包真的有鸡腿了!”

鸡腿面包。来源/吃喝玩乐在北京

对此网友表示,鸡腿面包都有鸡腿了,老婆饼你有什么想法?

面包里裹着一根鸡腿,放到现在,可能觉得有些油腻,但在当年,那可是很多孩子的病号餐(这里的“孩子”很大可能已经是孩子爸妈了)。

“病号餐”,是物资匮乏年代里,病人最强的精神慰藉。什么水果罐头、麦乳精、糖三角,一切甜蜜的金贵零食都招呼过来了。即使在零食极大丰富的今天,很多人依然会怀念小时候的那些“病号餐”。

鸡腿面包

曾经,鸡腿面包裹着的并不是鸡腿,而是火腿肠配一根仿冒鸡腿骨的竹签。在很多孩子眼中,一顿鸡腿面包既让人过了嘴瘾而心情大好、利于养病,又是高热量、富含蛋白的养病佳品,因此被拿来作为病号餐,也算有理有据。

鸡腿面包。来源/B站up主“杰儿美食”

有网友说,小时候吃鸡腿面包真的有一股鸡腿味,这大概由于鸡腿面包的烹饪方法不同于今天的烘焙,大多会放在油锅中炸,有时为了外观是金黄色,还会复炸第二道,所以鸡腿面包吃起来总觉得油腻腻的。

不过,鸡腿面包可谓代表了国人早期在食物品牌推广中的小巧思——明明装的是火腿肠,为什么不叫“火腿面包”?或许是“奖励你个鸡腿”这种话,听起来可谓撬动年轻人生产力的头号“大饼”,每逢考试竞赛、家务劳动,家长许诺一个“鸡腿”,总是百试不爽。

在北方,鸡腿面包最早的包装袋上写的是“热狗”,因此鸡腿面包也叫热狗面包。后来在潜伏于我国大小厨房的能人异士改编下,还出现了“热狗卷”这一中式面点做法。

热狗卷。图源/B站up主“美食旅游小家家”

回忆起小时候吃着鸡腿面包的我们,似乎从来不会怀疑这个叫法对不对。毕竟人家虽然没有鸡腿,但确实有肉。而且在当年动辄豆沙面包、枣泥面包风行的甜面包时代,鸡腿面包可谓最早开创了“咸甜风”路线,在同期同类产品中独领风骚,也是当之无愧的怀旧面包之王。

水果罐头

比起鸡腿面包,国民级别病号餐估计非水果罐头莫属。在副食品不发达的年代,水果罐头绝对是逢年过节、探病访友时的送礼热门。

当然,水果罐头风行一时,主要在于它的食品储存工艺扩大了人们的选择面。一直以来,人们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可谓绞尽脑汁。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陶器封藏食品,是世界上最早这样保存食物的国家。虽然这一时期的罐藏法并不完备,但也有一定的保藏效果,传承至今的泡菜、泡酒等就是沿袭于此的食物处理办法。

汉代泡菜坛子。图源/网络

而水果罐头所采用的罐藏工艺始于十八世纪末,由法国科学家阿培尔首先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罐头食品工业才从早期的手工业发展到现代化工业。年开始出现玻璃瓶装的罐头食品;年开始有马口铁听装的罐头,材料的变革都是为了增强密封性。但在当时,罐头全靠人力制作,每人每天最多能做出瓶,在极大的经济效益刺激下,年,人们发明了冲盖机,罐头制作效率翻了一番。

水果罐头。摄影/AfricaStudio,来源/图虫创意

但是人们渐渐又发现,此时期罐头的食品储存效果总是不尽人意,经过对比研究,人们摸清了食物腐败大多是空气中的氧气和细菌所致,于是,年又发明了高压杀菌锅。

此后罐头的生产步入流水线工艺时期,年制成封罐机,年制成自动封罐机。20世纪上半叶,罐头食品发展突飞猛进。而在我国,罐头的传入则可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但本土罐头的工业化生产,则要到年,上海泰丰罐头食品厂首先建立,此后沿海大城市也相继建立罐头厂。

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耐储存、好携带的罐头更是大行其道,成为备受战士们青睐的“香饽饽”。

解放以后,罐头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到年,全国已有罐头生产企业多个,生产能力可达多万吨。当时国内物资相对匮乏,交通运输也不发达,因此远方的、不应季的水果,就只能通过罐头来一饱口福。

要知道,水果罐头全身都是“宝”——

首先,撬罐头盖往往需要全家合作,必要时还得改锥上阵,拧瓶盖的同时要手拍瓶底排气,颇有种一家人群起而攻方能拿下一“盖”的局势。

其次,黄桃罐头、橘子罐头、樱桃罐头、什锦罐头……多种多样的水果经过长久糖渍,都会变得柔软而温顺——乖乖顺从工厂的调配,发挥出自己最大的甜味。不同于别的零食吃完就完,水果罐头还有糖水“兜底”。吃水果的时候,不管你是狼吞虎咽还是慢条斯理,糖水的存在就是告诉你:别着急,吃完了还有。而一旦喝完糖水,也就真的“无欲无求”,因为那一大罐子倘若独自享用,真得吃个肚皮滚圆。所以大多数时候水果罐头总是一家人分着吃,每个人虽然只能吃几块,但那个味道足以让人念念不忘。

最后,吃完喝饱的罐头瓶还能拿来当水杯,有人讲究通体透明,因此会把标签揭了去,有人将“水果罐头”四个大字视作身份的象征,因此多会保留原地。大街小巷,大爷手握一盏玻璃杯却一点也不嫌烫,阳光照过,总能在地上照出一道彩虹。

所以小时候的日子,大多五彩斑斓。

甜就够了

从水果罐头发端,童年病号餐的回忆,似乎就变得甜滋滋了。

如果开启甜点向的病号餐回顾,鸡蛋糕

桃酥、酥皮点心——

酥脆可口的桃酥,今天仍是宫廷糕点座上宾。摄影/仙人板板,来源/图虫创意

还有奶油蛋糕必然榜上有名——

奶油蛋糕。来源/电视剧《请回答》截图

说起喝的,则麦乳精、维维豆奶又是病号常备。再到后来,高乐高也是孩子们的挚爱——

更简单的糖三角、糖丸,甚至直接冰糖、白糖,都能成为病号专供,让生病时的小孩吃得有滋有味。

归根到底,小时候分门别类的病号餐中最大的特点,当属对于甜食的执念,而这又与“糖”的发展史关联起来。

在欧洲,因为甜味的诱惑,引发狂热的殖民运动,也就是说蔗糖催生了奴隶贸易,而这也间接帮助欧洲人积累了大量财富,进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始资本。

中国蔗糖先出现在南方,后才向其他地区传播。历史上在炼糖过程中,随着工艺的提升,糖色泽越来越白,早先的“白砂糖”只比红糖黄一些,后来随着元明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白砂糖”才真正成为白色。

中国糖史的发展趋势概括而言,就是:“产量越来越多,价钱越来越低,药用越来越少,食用越来越增”。同时,糖的使用也经历了“庶民化”过程,即一开始只是社会上层的专供食品,渐渐地能够飞入寻常百姓

有关糖的历史可谓纵贯古今、横跨中外,尤其欧洲一些国家将糖、烟、酒、咖啡等放在一块,认为这些让人“成瘾”的食品极大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走向。十九世纪随着鸦片战争爆发,西方糖的侵入摧毁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手工制糖业,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制糖业一直都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年,我国制糖工业进入发展阶段,制糖期产糖量达万吨,在当年进入糖厂上班,也是跟进其他重工业工厂一样脸上有光的事。不过,尽管我国具备了制糖能力,受限于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成本,一段时间内我国一直是世界食糖主要净进口国家。自年以来,中国糖总消费量由万吨增长至余万吨,增长了近65%。

为什么糖在小时候是病号餐呢?因为那时能吃到的糖,还有进口货。在以断糖美容、零糖零卡为流行风向的当下,人们大概早已忘却小时候对白糖的执念。

以病号餐为例,最低限度就是白糖、冰糖直接给。当时的老冰糖不是我们如今透明齁甜的单晶冰糖,而是石头一样的多晶冰糖。由于体型巨大,小时候想吃还得拿刀背“砍”,且这类冰糖并不怎么甜,不到过年没法买糖的年岁里,一块冰糖就能让人过个嘴瘾,也会暂时忘却疾病的烦忧。

比直接吃白糖更“爽歪歪”的,是直接吃麦乳精。当年给麦乳精打广告的新闻是这么说的:

“当你走进食品商店,也许会被柜台上或玻璃橱内陈列的五彩缤纷、富丽堂皇、装潢别致、设计新颖的各种各样麦乳精的精美包装而深深地吸引。这些圆柱形和四方形的马口铁罐头,洁白如玉的无毒无臭的聚乙稀塑料罐,还有克与克塑料袋,其中除有单层、双层薄膜外,还有复合的薄膜,真是包装规格大小齐全。在这些包装容器内盛着各色不同、令人喜爱的麦乳精,如麦乳精(可可型)、强化麦乳精、四维麦乳精、多维麦乳精、蜂皇浆麦乳精、蛋黄麦乳精、银耳麦乳精、人参麦乳精、桔子麦乳精、杏仁麦乳精、蜂蜜麦乳精、椰蓉麦乳精、蛋白麦乳精等等,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到五十年代末,全国唯有上海一家工厂生产可可麦乳精,到六十年代为满足消费者多元的营养需求,才逐步在麦乳精中添加各类营养素,也就是强化型麦乳精。

多种多样的强化型麦乳精。来源/网络

麦乳精食用时既可冷热水冲饮,也能作为果酱或者单独的零食,其主要原料的乳粉、炼乳、麦糠、奶油、可可粉等,吃来满口甜香,让人幸福感爆棚。

麦乳精最早是美国霍立克兄弟二人发明的婴儿食品,由于固体粉末重量轻、易携带、不易腐烂、热量还高,一度还被用作极地探险家的出行装备。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麦乳精配方被上海九福制药厂从瑞士引进,并于年研制出国产的“乐口福麦乳精”。后由于战争几度停产,建国后,麦乳精生产又被上海咖啡厂接管,并延用“乐口福”商标。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巴西可可豆进口受限,上海咖啡厂遂改换配方,研制出不含可可粉的麦乳精,这也就是后来常见的“上海牌强化麦乳精”。八十年代由于麦乳精的火爆,各地区涌现出一批麦乳精生产厂,再到后来,高乐高和阿华田取代了麦乳精的地位,加上这一时期电视的普及和其精准的广告投放,越来越多小孩把高乐高当作倍儿有面子的事儿。

如今,你还能回想起记忆里麦乳精的味道吗?

家的养护

年岁渐长,越来越多的时间和金钱得以自由支配。但是,外面的好吃的,都好像变了一个味儿。

比如以前吃到肯德基的反应:哇!我吃到肯德基啦!

而现在吃到肯德基则会说:唉!我竟然在吃肯德基。

病号餐也是如此。

鸡腿面包、水果罐头,甜滋滋的各种玩意儿走一遭,心里最挂念的还是生病时妈妈端上来的一碗饭。

它可以是一碗平平无奇的鸡蛋羹——

它可以是一碗平平无奇的清汤面——

它甚至可以是一碗平平无奇的白粥——

逝去的时光确实很好,它离我们而去,还给我们更好的现在。

生病时我们需要“病号餐”,与其说是借着生病的名义填饱肚子,不如说是身体也在发出信号:要人照顾。

那么,你生病时最想念的病号餐是什么呢?欢迎留言分享。

参考资料

1.季羡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经济日报出版社,年版。

2.王铭铭:《糖粒上的历史》,《南方文物》,年3月版,第15-18页。3.刘树楷,连学智:《建国以来我国制糖工业的发展》,《甜菜糖业》,年第8期,第5-13+40页。4.刘永宏,刘永昶编:《家庭罐头、饮料、小食品制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页。5.黎成科编:《家庭中医顾问》,科学普及出版社,年版,第-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