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年前的一场国庆阅兵典礼上,我们发现队伍里出现了一批白发老人的身影。他们的面容已经苍老,但是行军礼的姿势依然是那样标准,这是刻入他们骨血的一份记忆,永生难忘。
他们都是从曾经的战场上退役的老兵,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人悍不畏死的身影,中国才能一次次在灾难里浴火重生。
而当这群军人退役后,大多默默回到了自己曾经的家乡,为新中国奉献仅剩的光和热。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了农民或者工人,几乎从不主动提起自己过去的功勋,看起来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
后来,一张远征军娃娃兵的照片被刷爆网络,83岁的老人看后老泪纵横,表示这就是我啊!
一、一寸山河一寸血——最后的反扑
当历史来到了年,此时距离年8月15日的日本宣布全面投降还有不到两年,可以说,在正面战场上,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优势,日本曾经做过的大东亚共荣梦想,已经基本化为泡影。
但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是夜晚最黑暗的时刻,对于此时的抗日战争同样也是如此。为了抵御日寇,国共两党难得缪力同行,为此,双方都损失惨重。尚未看到未来如何的他们现在还能勉强坚持住,凭借的就是对于战争胜利的那份渴望和不屈。
可惜的是,这份坚持并没有让他们的敌人离开,此时的日本人仍然没有放弃入侵中国的计划。为了切断国内抗日军队的供给线,为正面战场的交战取得优势,日本开始把视线转移到缅甸、印度等周边国家,试图通过控制这些国家来干预中日两国的战争。
当日军开始进入缅甸时,国际国内都意识到了日军的野心,迅速调整计划,安排远征军前往边境线,死守滇西,驱逐日军。
但可惜的是,由于蒋介石政府的指挥不力,到了年3月,日本启动并成功实施了打通南北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依靠十万军队成功突破泰缅国境,切断了中国唯一的国际运输路线——滇缅路,一时之间,中国边境线情势危急。
蒋介石本人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指责,甚至还有来自国际方面的指责,面对这种压力,蒋介石立即发起了第二次远征军的反攻,史称滇西大反攻。此时的国内军队已经是受损惨重,根本无法凑足足够的士兵前去远征。
为了招募足够的人员,蒋介石难得在讲话中振臂高呼:“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大家,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靠战士们的血肉之躯换来的,如今国家有难,正值危急存亡之际,每一个青年人都应当行动起来,不论职业,不分地域,凡是青年者皆可入伍,这样的话,如果我们有十万名青年,那么我们就有十万人的军队!
通过这句悲壮的话,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当时的危急情势,但战争的情势远比诗句中描述更为夸张。远征军名义上只征收16岁以上的青年人,事实上,当时凡是能拿得起枪的人,无论老少,通通都选择主动加入了中国远征军。
因为,在他们的身后,是祖国的山河,是家乡的父老,他们不敢让,更不能让!
二、初次上战场的娃娃兵——老照片的故事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翁就是这样一个并不“合格”的远征兵。年,滇西大反攻开始前,我们的主人翁还是一个不足13岁的娃娃,但他已经入伍两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兵了。
这位娃娃兵名字叫陈友礼,出生于年4月。根据他的名字,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对这个孩子的无限期望。
但可惜的是造化弄人,年,陈友礼的父母先后不幸去世了,这对父母终究没能看见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材,成为他们心目中友爱礼让他人的好儿子,陈友礼也自此开启了自己的逃难之旅。
很快,陈友礼跟随难民逃到了云南,在这里,他开启了自己的当兵岁月。
一开始,陈友礼想要当兵是为了报父母的仇,年幼的陈友礼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他明白父母的去世是日本人造成的。如果不是日本人侵略中国,中国怎么会沦落为今日这般山河破碎的境地,老百姓的生活如同蜉蝣,朝生暮死,令人痛心。
因此,陈友礼看到本地在征兵时,他想都不想便报名了。但遗憾的是,第一次报名的他很快因为年龄不够被刷下来。难过的陈友礼再三找到征兵处的人软磨硬泡,想要加入中国远征军。在他的坚持下,一个连长看他平时放马勤快,破例选他为勤务兵。
当兵的岁月是艰苦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在那段给连长当勤务兵的岁月里,陈友礼学到了许多过去没有学过的知识。
因为他几乎是队伍里最小的士兵,连长对他十分照顾,一些很重的活从来不让陈友礼干,有时候还会给陈友礼带一些从美国那边得到的水果罐头,这在战场上可是绝对的奢侈品。
连长还教陈友礼读书写字,手把手教他打枪,许诺陈友礼,如果抗日战争胜利了,就送他去报考中央军校。就这样,陈友礼在连长的指导下成长为一个像模像样的士兵,也开始有了一些孩子的天真烂漫。
不过这份平静的生活到了年便结束了,伴随着“十万青年十万兵”口号的是远征军里娃娃兵的大批出现,他们甚至有了一个专门的名字,娃娃军,陈友礼的勤务兵生涯到此结束,不到13岁的他正式成为了娃娃军的一员。
他的职责不再是处理好连长的内务,更要在战场上和敌人直面作战。
但是陈友礼毫不畏惧,勇敢冲在前线和敌人殊死搏斗,有好几次,他都与死神擦肩而过。在陈友礼的心中,始终记得连长的那一席话,等抗日战争胜利了,我就带你去中央军校报名。因为这一席话,因为同行战友们的英勇无畏,陈友礼内心坚信这场战争,必胜!
突然有一天,盟军中的一位美国通讯兵来到了陈友礼队伍所在的地区,准备拍一些前线的照片。从没有拍过照的陈友礼内心不由得有点激动,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拍照,他认真的整理了一番身上的衣物和随身携带的连长和自己的水壶。
整理好之后的陈友礼望着眼前黑黑的大块头,心中充斥着坚信抗战必胜的信心,面带微笑的拍下了一张照片。
在这张照片里,陈友礼的笑容灿烂阳光,竖起了大拇指,这是向盟军打招呼的友好手势,穿着并不合身的远征军军服,上半身的衣服已经垂到了膝盖,就连帽子都是用两个帽子扎在一起的,仿佛是在害怕过大的帽子会被轻易的吹走。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瘦瘦弱弱的孩子望着镜头时的眼神却是坚毅的,他坚信远征军必胜,他坚信春天一定会来临!
事实也正如陈友礼所坚信的那样,在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决心下,这场滇西大反攻最后成功取得胜利,而这是无数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换来的,其中就有陈友礼的连长。
在一次战役中,陈友礼的连长为了攻克一座重要山头,不在乎自身安危,冲向前线,不幸中弹,陈友礼在前线看到这一情况连忙让卫生员把连长送到后方,他高声喊着:“快来人,连长受伤了,请求支援!”
后来,连长被送到了后方,陈友礼则顶着压力继续冲在前线。但由于战争的无情和人员的调动,陈友礼始终没能得知自己的连长是否摆脱了危险,这也成为陈友礼的一块心病。哪怕后来在解放战争里,陈友礼也没有放弃寻找自己的连长,只是再也没能找到。
解放战争后,新中国成立了,陈友礼脱下了一身军装,重新成为了一个普通人,这时候的他只是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少年,却已经经历了许多场枪林弹雨,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陈友礼也很少向人提及这段远征的经历。
但是,那张曾经在战场上被美国通讯兵的拍下来的照片却完好保存了下来,被保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里,成为那段战争的一个符号。
三、刷爆网络的老照片——跨越时空的重逢
年,这张老照片被影像图书《国家记忆》选用,引发了一波小范围的讨论。随后,这张老照片被有心的网友们翻找出来,一时之间红遍网络。
当时对于这张老照片的备注是这样的:李占宏(LeeChan-Hon),刚刚满十四岁,在中国军队里服役两年,依然稚气十足,面对镜头做微笑状。CBI—44-,美军通信兵U.S.ArmySignaICorp-spais拍摄,年11月23日。
这张老照片里的笑容戳中了无数网友的泪穴,在得知这张照片的背景后,许多网友更是为这张照片点赞,说正是因为你们的存在才换来了今天的盛世平安,今天的孩子生长在红旗下,再也不用担心随时要上战场了。
是啊,本该在校园里读书的孩子勇敢扛起了枪,这实在是让人心酸的画面。大家在被这张照片感动的同时也为这张照片里的小孩子揪心,希望这个孩子能够平安在战场上活下来,不少网友还表示,有人知道李占宏在哪里吗?我想要去看看他。
于是,一波寻找李占宏的浪潮开始了,但遗憾的是,这张照片还是没能找到它真正的主人,寻找浪潮暂时停歇。
但是,由这张照片引发的思考却远远不止于此,许多地方开始重视当地退役老兵的生活情况,不少公益机构也纷纷开始了“老兵关怀计划”,其中就有陈友礼退役所在的地方,贵州。
某日,当志愿者来到村里开始寻找老兵时,一位朴素的农民看着他们宣传的海报笑了笑,这位志愿者忍不住询问道:“请问你在笑什么?”这位农民:“我就是海报上想找的老兵啊!”
志愿者十分吃惊,因为眼前的老人看起来体格健壮,精神良好,一点都不像之前找到的几名老兵那样一看便知足足有九十岁高龄。
这位老兵就是陈友礼,今年他才八十多岁,身体依然良好。志愿者带着怀疑来到了陈友礼的家中,开始核查。经过一番仔细的询问和有关专家确认,志愿者终于相信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要找的老兵,开始了帮扶计划。
有一天,志愿者问陈友礼有什么愿望,陈友礼想了想说,很遗憾这辈子没能留下一张当兵的照片。
志愿者们被老人这个朴素的心愿所感动,一名志愿者回去特地为陈友礼冲洗了许多战场上的照片,希望老人能通过这些照片减轻一些遗憾之情,其中就有那张“李占宏”的老照片。
当志愿者们把这些照片交给老人时,陈友礼连忙道谢,激动的翻阅起这些难得的回忆素材。
突然,他翻阅手停了下来,满是激动的眼神也愣愣盯在一张照片上,照片上一个小娃娃穿着不合身的军装面朝镜头微笑着。忽然,这位已经83岁的老人不由得泪流满面,哭泣着说:“这张照片里的人就是我啊!”
旁边的志愿者们大吃一惊,这张照片的备注里说这个娃娃兵明明叫李占宏,怎么会是陈友礼老人呢?但陈友礼十分坚定向记者表示,这张照片里的人就是自己,他向记者说道:
“这张照片拍摄于年冬天,是两个美国大兵给我拍的,那年我刚十三岁,才从龙陵战场上下来。你看这个竖大拇指的手势,这是我们当时给盟军打招呼,夸奖他们的一种手势!”
老人的这一番话让志愿者们开始重视起来,毕竟,老人在不知道这张照片的前提下却能说出这张照片的完整背景,十有八九就是这张照片的亲历者,而且岁数也能对上。他们开始寻找专家准备核实这件事情。
而此时的老人陈友礼还在连声追问志愿者们:“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这张照片的?是在哪里找到的?”志愿者们连声安慰老人的情绪,向他把原委一一道来,在得知老人希望能把这张照片送给他时,志愿者连忙同意了老人的请求。
后来,在和专家的交流中,老人又一步步说出了照片里许多人没注意到的细节:
比如肩上挂着的袋子里装了两个馒头当干粮,军鞋的质地是胶底帆布面,水壶不仅有自己的还有连长的。至于头上的两顶帽子,是队伍里的好心人担心一顶帽子太大打仗时容易因为晃动被吹跑,所以特地给他加了一顶帽子,希望加点重量不至于掉下来。
这些细节让真相开始逐渐在人们眼前还原,陈友礼还进一步说出了当时战争的一些细节,后来经其他老兵考证,那场战役完全能够对得上,时间地点都完美契合,这一下可以说是彻底坐实了陈友礼老人就是李占宏的身份。
那为什么老人的名字和照片的备注无法对上呢?
后来根据专家的分析,当时老人在给美国大兵说自己的名字时美国大兵可能没有听清楚,用他们惯用的英文作了音译备注。
后来当这张照片送到档案馆后,这个原本顺序正确的音译备注又被写反了顺序,这才造成了最后翻译过来的中文名李占宏和陈友礼两个名字相去甚远的情况。
好在网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