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钢琴家》改编自波兰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城市之死》后因文中披露了太多当时波兰社会与苏联的丑闻无法发售,直到90年代,才在美国正式发售并更名为《钢琴家》,自传中讲述了他在二战期间,以犹太人的身份在波兰度过的六年,直至苏联解放波兰。
影片于年搬上观众的大银幕,一经播出便收获众多大奖,不得不说导演在选角上十分的出色,一眼就看中了主角阿德里安·布劳迪,一个出场自带忧郁气息的男子,它同样也是电影《超脱》的主角,主角的演技和深邃的眼眸让整部影片提升了一个档位,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演员!
本片的演绎手法,更加偏向于记录与写实,描绘了本片主角席皮尔曼(布劳迪饰)一家在当时动荡的社会中颠沛流离的生活惨状,与席皮尔曼最终在善良的纳粹军官威廉·霍森菲尔的帮助下,艰难度过了暗无天日的日子,并最终在苏联解放波兰后生存下来,以一名钢琴家的职业继续生活下去。
波兰华沙
正片开始,就以黑白风格的老旧电影形式向观众传达了年的波兰华沙,那是一个二战开始的节点,钢琴家席皮尔曼正在录音室优雅地弹着钢琴,随之而来的便是猛烈的炮轰声。
那一年纳粹发动的”闪电战“相信大家都听过,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波兰全境,尽管如此,波兰政府也没有向纳粹屈服,始终在做着反抗,可能这部影片,导演就是想以席皮尔曼的经历向观众阐述不向黑暗屈服抵抗压迫的精神!
从窗外的炮声响起,街上人们开始四处逃窜,席皮尔曼却穿着者笔直的西装优雅的继续弹着钢琴,此时的坚持演奏与四处逃窜的人群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一位生为钢琴家的修养,拔高了人物的整体形象。
几日之后,华沙沦陷,席皮尔曼一家通过讨论之后,决定继续留在波兰,不参与逃离,他们可猜到,留下之后会是他们噩梦的起点,人间炼狱就此展开!
犹太人特区
在波兰被德军占领之后,下发了一大堆关于波兰犹太裔的相关法律,比如犹太人上街必须佩戴袖章便于确认,不能走人行道,看到军官必须要脱帽致敬,一家只能留波比的财产等等的无人性的规则!
导演在开头用这一部分小插曲,描述了当时纳粹军人的残暴与当时的犹太裔的不平等待遇,比起对他们经济上的压榨,精神上的迫害显得更为严重。
但是影片中每一位角色我们都体会不到他们特别的感情流露,导演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向观众传达了当时社会的一切,没有批判,没有愤怒,用”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演绎方式,深入人性,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当时的社会,自己去下结论。
这同样也是《钢琴家》格外出众的原因!
随着剧情的发展,纳粹军发来通知,需要所有的犹太人离开现居住地,搬到新建立的犹太特区,便于管理。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这只是纳粹军为了更加方便的奴役犹太人罢了,40万犹太人,只能在这片道路泥泞的特区上艰难地活着,随后不久,便令人在这片特区的边缘上建立了高达三米的墙壁。
随后犹太特区的成立,纳粹就开始展开了他们邪恶的计划,片中又这样一个片段,当席皮尔曼一家正在进行家庭交谈时,窗户外面便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几位纳粹军人便在他们对面的楼停了下来。
随着汽车轰鸣声的靠近,附近的居民赶紧关了灯,但是他们还是闯进了一家居民的家中,妇女们止不住的大声尖叫,仿佛一切的一切,都随着”恶魔“的来临,扰乱的夜晚的安详。
最为可怕的一幕出现了,纳粹军官闯入了之后,便让那家所有人都起立站好,当有一名坐着轮椅的老人,因为腿疾的原因无法站立时,便让手下的人将那人连人带椅扔出了窗外,导致坠亡。
这看似轻车熟路的操作,背后是多少人的生命,这一幕又是多么的荒诞可笑,闯入别人家中的”强盗“对着主人的指责,犹太裔的卑微服从,不反抗不斗争,仿佛死亡对他们而言就是一场对生命的解脱。
这一片段是以第三角度去拍摄,以一个小小的窗景,描述了那家人的遭遇,虽然看不全面,但是却又十分压抑,而席皮尔曼一家,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纳粹的暴行,无动于衷,理想的人道主义与血淋林的残酷现实在这里发生了猛烈的碰撞!
生命的救赎
随着故事的发展,华沙特区里的犹太人被陆续的送到了称为”集中营“的地方劳作,而席皮尔曼却在转移的途中被一位犹太裔警察头目的帮助下逃离了这列”死亡列车“
席皮尔曼也因此得到了在华沙城内工作的机会,随后局势恶化,席皮尔曼便开始四处逃窜,躲避纳粹的人。昔日的好友对他一次又一次生的接力,让他得以苟延残喘的继续活着。
随着纳粹军对他们越来越密集的搜寻,他不得不逃入曾经的华沙隔离区,当他翻过高高的墙壁之后,面对他的是到处残垣断壁的景象,空无一人的死亡区域!天空的灰,营造了主角当时绝望的心情,为之后被德国军官发现埋下了一个伏笔!
之后的莫一天傍晚,席皮尔曼找到了一个黄瓜罐头,当他在残垣断壁的房间里用工具翘罐头的时候,因为发出了声响,被一位德国军官发现,他通过交谈得知,席皮尔曼曾是一位钢琴家,他便让席皮尔曼随便弹奏了一曲钢琴。
当主角开始演奏时,夜空中皎洁的月光便照亮在了主角的身上,仿佛只有音乐能在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中给他带来唯一的光亮!
随后德国军官选择了放过他,并在后期的日子里不断地给他带来日常所需的食物,直到战争结束,他恢复了自由,重新回到了电台工作,继续弹起了肖邦。
全篇结束,电影中所采取的角度,是把人性一点一点撕碎,让你看的真真切切,没有辩解,没有争执,及时观众因此感到愤怒,但也有一种无处发泄的感觉,仿佛自己捏紧了拳头却只能打向棉花糖的无力感!
为纳粹卖命的犹太人,在压迫中反抗的犹太人,有顺从的犹太人,又有正在逃离的波兰人,直到起了恻隐之心的德国军官,这一幕一幕的景象,都是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对钢琴家席皮尔曼生的救赎!
不以派别去定义好坏,战争看似无情,却又有一些有情之人,无情的战争之下,是高层对欲望的争夺,对文明的侵略!
注:纳粹在对犹太人屠杀的同时,日本也在屠杀者中国人。
任时间流逝,勿忘国耻,愿世界和平,战争只会夺走更多人的生命,使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