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之一,日本在整个战争中留下的大多是丑陋、残暴的外在形象。对待战俘和平民的残忍程度,甚至令杀人不眨眼的纳粹德国军人都感到不寒而栗,用“恶魔”一词来形容二战时期的日军部队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了。
虽然在战争中,日军并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精彩战役,但在后勤补给方面,日军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尤其是在军粮方面,精细程度丝毫不比美军的后勤补给差,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看看日军在二战中的伙食到底怎样。
一、从精米到米麦混合的主食
众所周知,作为东亚国家的日本,一直以来是以稻米为主食。而当中,又以精米为最佳。所谓的精米,指的是去掉糠皮和糊粉层的大米,口感细腻。古代日本由于农业技术比较落后,粮食的产量不是很高。普通百姓为了养活家庭,主要以糙米为食,糙米由于只舂过一次,口感较粗,质地紧密,饱腹感很强。
而作为统治阶级的少数贵族、大名和一级武士,却十分喜欢吃精米,对糙米这种“低贱的食物”十分厌恶。直到18世纪日本国内水稻大规模丰收,粮食出现了过剩的现象,将糙米制成精米的现象开始普遍出现。一时间,普通百姓和武士也开始大规模食用精米,原本受欢迎的糙米变得无人问津。百姓甚至给精米起了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银舍利子”。
虽然精米口感甚佳,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由于缺少糙米中的维他命、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长期使用精米会造成严重的营养缺乏,容易患上脚气病。这种疾病跟人们眼中熟知的脚气所不同,是一种因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严重者会因为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由于古代日本医学技术落后,许多知名的贵族和大名都因为脚气病而去世。
而作为保家卫国的军人,自然而然地对精米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海陆空三军士兵均喜欢食用精米,所以脚气病在军中十分普遍。由此引发的非战斗性减员事件令日军高层十分头疼。
直到年,庆应大学医学院助教授大森宪太证明脚气病源于缺乏维生素B1而引发后,日军曾下令军队人员完全禁止食用精米,改成食用糙米,却遭到了士兵的强烈反对。出于无奈,日军下令禁止官兵以精米作为主食,每天吃的精米中,必须加上百分之三四十的糙米或者大麦。
年4月,日本陆军制订的《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上规定,每名日军的主食定量为:精米克+精麦克,接近一公斤。
二、琳琅满目的副食品
为了符合本民族的饮食习惯,日军在副食品选择方面也是下了一番功夫。作为主食的替代品,饼干和压缩干粮成为了日军军粮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最初的饼干是从美国进口的民用饼干,但由于过于干燥,不易运输,口感较差等原因,日军官兵普遍对其深恶痛绝。
后期日军为此进行了改良,用欧洲面粉代替了美国面粉,使口感上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口味方面,加入了芝麻、米粉、土豆粉等原料,更有利于士兵快速恢复体力。日军制作的饼干,每块克左右,6块为一天的主食量,战时包装为60块一铁箱。
压缩干粮也是日军在二战中的一个最新发明,由于研发时的技术难题,该食品直到年才正式定型。主要原料是脱水膨化糙米,这种糙米无需烧煮,淀粉含量高且易于保存,是很好的主食替代品。唯一的缺点就是没有味道,需要和其他食品一同食用。此外日军还研发了营养口粮,用于弥补短时间的体内热量消耗,一块的热量高达卡,吃10块就可满足任何的热量消耗。
光吃主食没有肉怎么行?日军在军粮中也添加了鲜肉和肉罐头,以满足士兵的口舌之欲。战斗中的日军,只要靠近补给线或占领区,基本上都有稳定的肉类来源。这些肉不是通过劫掠获得,就是通过“购买”的方式得到(用远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走,或是给没用的纸票)。猪牛鸡鸭鱼都可以吃到,种类可谓五花八门。
当没有新鲜的肉类时,肉罐头就成了唯一的脂肪来源,它易于保存和运输,虽然口感不如鲜肉,却具有很高的热量和蛋白质。最早日军也是从美国进口牛肉罐头,但由于味道偏咸,不符合日本人偏甜的口味,因此跟饼干一样不太受士兵的欢迎。
因此,日军研制了符合本国士兵口味的罐头,起名为“胜利大和煮”,在保留牛肉的同时,加入了胡萝卜、土豆、牛蒡、砂糖、日式酱油,受到了官兵的一致好评。除了牛肉罐头以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罐头。比如兔肉,马肉,鱼肉等等。一般一个罐头内容纳肉克,正好是一天的分量。
此外,肉干和鸡蛋也是日军的副食品,肉干包括牛肉、兔肉和马肉。此后取消了马肉,增加了鲸鱼肉、沙丁鱼肉、鳕鱼肉、乌贼肉,以30克为一份。鸡蛋由于不方便运输,以在当地掠夺为主,煮熟后携带,每人1-2个。
蔬菜方面,日军也是下足了功夫。同新鲜的肉类一样,新鲜的蔬菜也是日军通过“购买”和劫掠获得,以白菜、萝卜一些易保存的蔬菜为主。由于环境技术所限,日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蔬菜罐头,当没有新鲜蔬菜时,腌菜和干菜成为了唯一的蔬菜来源。其中以泽庵类腌菜、梅干和福神渍为主,泽庵类腌菜就是日式腌萝卜,口味偏甜。福神渍是以萝卜、茄子、劈刀豆、藕、瓜、紫苏、芜菁七种蔬菜加酱油、砂糖、味啉制成的,类似于八宝酱菜。梅干就是青梅加盐腌制而成,有解毒、防治脚气病的功效。
而干菜是将蔬菜完全脱水后制成,适合携带。日军的干菜经过味噌汁的调味,不仅可直接食用,也可以煮熟后搭配主食食用。种类有十几种之多,可谓异常丰盛。
三、嗜甜如命的军队
喜欢甜食,一直都是日本人身上一个重要的标签。各种各样的糖果、和果子、甜点都是日本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即使在战争时,对甜食的执念也丝毫没有任何减少。
日军军粮中,甜食种类很多,有奶糖、水果糖、巧克力、果冻、柿饼、炼乳、羊羹等等。这些甜食是由国内的糖果巨头——森永和明治提供给前线的士兵,这些糖果用料考究、味道上乘,还针对天气情况添加了不易受潮融化的成分。这些糖果用铁盒进行包装,每个铁盒重1斤。后来为了便于携带,以纸盒包装,一份为几天的量。
羊羹起源自中国,其后再传入日本而成为当地的传统点心。初期,羊羹的确是一种加入羊肉煮成的羹汤,再冷却成冻佐餐。后期羊羹传至日本,但在镰仓时代至室町时代佛教的禅宗传入,由于僧侣戒律不能食荤,故羊羹亦慢慢演化成为一种以豆类制成的果冻形食品,口味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
四、调料、饮品一样都不可少
有了各种各样的食物,调味品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日军为此也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味噌,在战时最开始以70公斤为一桶来运输。此后又改成15公斤的小桶来运输,紧急情况下还有速溶味噌粉、块状味噌、罐头味噌等不一而足。酱油也从开始的15.5公斤的大桶装盛,演变成酱油粉和浓缩酱油。
酱油粉采用罐头包装,里面一般装有4袋克酱油粉,或者5袋克酱油粉;浓缩酱油是固体酱油,也是以罐头装盛,每个罐头重克,一箱装32罐。因为罐装易携带,它是一线作战时候主要使用的酱油。食用时候,只要用水化开就成为液态酱油。盐和砂糖也是以方块状来进行运输,盐每块10克,砂糖每块4克,一包4块。
在饮品方面,日军所喝的茶跟普通百姓的一样,都是绿茶,每天定量为3克,分量很少,几口就可以喝完。酒比较特殊,仅向关东军和严寒地区驻扎的士兵供给,以清酒为主。平时极少饮用,一般只在庆功会和过节期间才饮酒。除清酒外,日军还供应啤酒、威士忌,汽酒,葡萄酒,杜松子酒等,但次数有限;苹果汁,葡萄汁,桔子汁等饮料士兵也都可以喝到。
结语
通过前文的叙述,战争中的日军军粮除了种类繁多、做工讲究外,还充分适应了本国士兵的要求,打造了不亚于美军的一套后勤供给系统。虽然在战争后期由于补给崩溃,出现了补给中断,甚至断炊的情况,但日军在战争前夕的粮食供给依然可以说是可圈可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参考资料: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日本军队》
2.《恶魔的饱食——近现代的日军军粮》
3.《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后勤一览——日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