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张文艳
大碗,罐头瓶子,燎壶、暖壶,炮弹hellip;hellip;乍一看这些ldquo;家伙什儿rdquo;毫不相干,但要是说它们当年都是盛装啤酒的器皿,估计年长的人会会心一笑,而年轻人则ldquo;懵了圈rdquo;。
nbsp;啤酒进入青岛百姓的生活时间并不早。据《胶澳志》记载,早期青岛的啤酒三成内销,七成出口,而且不供应中餐馆,大多用于西餐厅和酒吧。产量少,以出口为主,啤酒的地位在当时可想而知,堪称奢侈品,ldquo;青岛市民只有在一年两节才能买到rdquo;。鲁勇先生给记者讲述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可见青岛啤酒名声在外,让外地人艳羡不已。鲁勇记得,年一个青岛户口可以买8瓶青岛啤酒,他下乡过年,ldquo;大队书记请吃年夜饭,我带了两瓶啤酒当礼物,大家很高兴,大队书记立刻叫家人刷酒壶把酒烫上,并拿出了小酒盅,完全是白酒的喝法,结果根本就不是味儿rdquo;。
因为瓶啤的缺乏,在青岛老百姓的记忆里,都是散啤的天下,ldquo;上世纪70年代,饭店门口的人行道上,坐着小马扎,每人一罐头瓶子啤酒,从一毛到几毛钱不等,当时点酒必须连带点菜,酒带菜就是这么来的。当年啤酒还在大缸里储存,所以有黑心老板往里兑水的情况rdquo;,李明的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印证。出生于年的王栋也告诉记者,ldquo;从我的上一辈人开始喝啤酒成为一种文化,人们最早用大瓷碗,后来用罐头瓶子,还有一种装啤酒的器皿叫炮弹rdquo;。
出生于年的鲁海先生对啤酒的最初记忆来自于年,ldquo;我记得当时青岛啤酒搞促销,五个啤酒盖可以换一包点心等小礼物rdquo;,后来因为出口量大,瓶啤国内供应不足,到了票证时代更是需要凭票购买,新鲜的散啤则成青岛人的最爱。曾经有一段时间,青啤的酒罐车会到居民居住的集中地去,ldquo;每到下午四五点钟,青岛的市民就会拿着lsquo;燎壶rsquo;lsquo;暖瓶rsquo;甚至lsquo;水桶rsquo;去打酒rdquo;,一如当年的水龙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