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口铁,早期在中国被称为洋铁(TinPlate),正式名称是镀锡钢片,也俗称为电镀锡薄钢片。起源于古波希米亚,即现今捷克与斯洛伐克境内。在14世纪就已经开始生产了。
镀锡的目的是防止钢片被腐蚀。也就是说,镀锡之后,钢片就不易生锈了,并且还是无毒的。这种耐腐蚀、高强度,还具有延展性的钢片最大的用途就是制作装食品用的容器,也就是通俗所说的铁罐。
马口铁在刚开始时,产量并不大。直到19世纪早期,一个叫布莱恩。唐金的人把之用于食品工业之后,马口铁的制造才大规模的发展起来。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国家的军队为便于携带食物,纷纷推出用马口铁制为容器的罐头食品。直到现在,全世界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锡仍是用来制作马口铁,而马口铁的最大用途仍是罐头食品业。
中国第一批洋铁是在清朝的中叶进口的,经哪儿进口的呢?经澳门。当时香港尚未开埠,广州又不能直接与外国人做生意,而当时澳门耐以生存的也正是转口贸易,故当时中国大多数的外贸都是经过澳门完成的。澳门的葡文名是Macau,英文名是Macao。中译音就成了马口(也有说是马交甚或妈阁的,但其字音都大体相同)。如此经澳门进口的镀锡钢片就被中国人称作是“马口铁”。
年,中国镀锡薄板会议把马口铁正名为镀锡薄板,在此后的正试文件中,就没再使用“马口铁”这一名称了。“马口铁”这个名称也就成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