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段落-----
娱乐的逻辑罐头音乐(上)
其实在前一年,德裔发明家爱米尔·贝利纳(EmileBerliner)就做了类似的事。他用唱盘取代了滚筒,取名为留声机(gramophone)。用唱盘的法子爱迪生也考虑过,不过呢,匀速转动的唱盘其实在外道与内道的线速度是不同的,不像滚筒,转速永远一致,这点让爱迪生很不满。唱盘的好处,自然是更易于大量翻制,但是爱迪生想的是取代速记,对大规模复制不感兴趣。权衡利弊后,他依然选择了滚筒。
不管如何,这投币点唱机出来后,被北美唱片公司在西海岸的一位经理路易·格拉斯(LouisGlass)看中。11月23日,格拉斯在旧金山的一个沙龙里安了两台点唱机,每次只用投入5美分。点唱机没有喇叭,而是使用专用听筒,所以聆听时不会相互干扰到在一旁的其他人,也可以让两个人同时各听各的。
点唱机一经推出,既获成功。次年的5月14日,格拉斯的点唱机已经挣到了超过一千美元,他也被人称为自动点唱机之父。
到年年中,格拉斯在全国的点唱机业主大会上汇报说,他的两台机器在六个月里能挣到美元。他发现,用户在听完一台点唱机里的歌曲后,往往会到另一台占唱机上再听一首。不仅如此,这些顾客还会变成回头客,每次来这个沙龙时,都会投个币听个时兴的曲子。
就这样,格拉斯为唱机发现了金矿。
几乎同时,「哥伦比亚唱片公司」(ColumbiaPhonographCompany)之类的公司也冲了进来。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是唱机商业化后冒出的一堆地方代理公司中的一家,它获得了爱迪生与贝尔两家公司在华盛顿特区附近几个州的专营权。因为这家公司是由最早投资爱迪生的一批投资人组建,也就成了诸多公司中最有实力的公司。哥伦比亚生产的点唱机,一台卖美元。商家也可以选择租借,一年租金美元。对于商家来说,只要位置合适,一台点唱机一周就可以收进50美元,没过一两个月就能收回投资,实在是划算的买卖。
因为位置的重要性,这些点唱机多被安置在人流多,又不用交门票的公共场所,比如旅馆大厅、火车站、便利店、度假区、马戏团、主题公园,乃至酒吧与咖啡屋里。随着点唱机越来越受欢迎,很多商家都不会抽成,甚至还主动腾出地方来请人安装点唱机,只为吸引客流。为了让游客驻足,有些点唱机用了玻璃外壳,好让使用者能看到唱针是如何在滚筒上划过。对点唱机的成功投资,也让哥伦比亚成为唱机业的巨头。
很快,这一两个点唱机也变得不够过瘾,就有人想出了干脆建专门的唱机厅(phonographparlor),一间屋子里放上几十乃至上百台点唱机,再配上当时还很新鲜的电灯,打出花里胡哨的光,把屋子装点成一个时髦的娱乐场所。据估计,每名游客在这里一次至少花一毛钱,大部分人会花两毛五以上。后来就连爱迪生也忍不住,生产之余,在纽约的UnionSquare开设了打着自己名号的唱机厅。而哥伦比亚公司自己的总部,也在楼里开出一间屋子来作唱机厅,其收入足以支付总部的房租。
再不久,就有人把这些点唱机和其他的投币娱乐设施放在了一起,再卖上一些廉价的玩意来贩售,这票价也高了一点,就唤作「便士拱廊」(pennyarcade)。
到年,据估计,仅在纽约,就有至少家便士拱廊。在芝加哥,每天有超过十万人光顾点唱机。(注:随着电影的兴起,这些便士拱廊,不久也会迅速变身为街头小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