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实习生鲍弥佳
年宣布将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也将她独具魅力的“第四人称叙事”带入了世界读者的视野。
今年7月,托卡尔丘克最新作品《怪诞故事集》出版,这部作品里的十个故事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既怪诞又温柔,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每一个故事,都潜藏着对我们飞速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隐喻,和对未来的想象。
8月3日晚7点,著名作家、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世界文学》杂志主编、翻译家高兴,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学院院长、教授、翻译家赵刚,本书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教研室主任李怡楠,一起做客单向LIVE直播间,出席最新出版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品《怪诞故事集》云首发活动,和读者分享托卡尔丘克怎样以文学的形式提出了关于当下这个世界的种种问题。
主持人、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中心主任李灿也向读者介绍了即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的托卡尔丘克作品全系列(共九部),包括长篇小说《糜骨之壤》《最后的故事》《雅各布之书》等,以及小说集《衣柜》《鼓声齐鸣》等。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波兰文坛,作品丰富且形式多变,善于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科幻等元素来观照波兰的历史与人类生活。曾凭借《云游》和《雅各布之书》两次荣获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六次获得尼刻奖提名;年《云游》荣获布克国际奖;年《雅各布之书》荣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同年《犁过亡者的尸骨》入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糜骨之壤》曾获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怪诞故事集》是托卡尔丘克出版于年的新作,中文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李怡楠教授从波兰语直接翻译。该作品由十篇小说组成,托卡尔丘克笔下的“怪诞”故事,不同于十九世纪风靡的怪诞或哥特故事,也迥异于东亚传统中的志怪小说,它们更多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以更为宏大的文学视野,对人们日常经验之外的那个现实世界的书写和对未来的想象。
这也正是托卡尔丘克在诺奖受奖演说《讲故事的人》里提到的“第四人称”讲述者的要义:“我还梦想着一种新型的讲述者——“第四人称讲述者”。他当然不仅是搭建某种新的语法结构,而且是有能力使作品涵盖每个角色的视角,并且超越每个角色的视野,看到更多、看得更广,以至于能够忽略时间的存在。”
这十个故事,正是打破了人与自然,与物质世界的界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于人类生活的另一种表达。《旅客》里幼年时出现在黑夜床边的“鬼魂”,原来却是老年时的自己;《绿孩子》里那个因战争而千疮百孔的土地,在遇到和自然浑然一体的“绿孩子”之时,仿佛获得了治愈的解药;《接缝》里的主人公,在衰老时突然发现世界的一切都变了;《变形中心》里的姐姐,选择变成一匹狼,回归森林;在《拜访》里,世界仿佛沿着时间的轨迹在蜗牛壳里爬行,智能“爱工”的存在使世界变得精密、完美却也乏味;《万圣山》里的神秘心理研究揭开了关于修道院里木乃伊的一段阴暗历史;《人类的节日年历》中世界已经崩坏,人类又在将什么奉若神明?
托卡尔丘克说:“也许我们应该相信碎片,因为碎片创造了能够在许多维度上以更复杂的方式描述更多事物的星群。我们的故事可以以无限的方式相互参照,故事里的主人公们会进入彼此的故事之中,建立联系。”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泛滥、碎片化的时代,托卡尔丘克用她瑰奇的想象力,再次提醒着我们“文学”和“讲故事”的重要性,因为文学还保留着怪诞、幻想、挑衅、滑稽和疯狂的权利,因为文学是“为数不多的使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