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民要术已经记载的罐头制作工艺为何一

罐头作为一种长期保存食物的有效手段,被公认是十八十九世纪之交欧洲人的重要发明,最早应用于当时拿破仑麾下的法军后勤储备之中,之后很快风靡欧洲各国,成为近现代军队军用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民间也十分流行。罐头的原理实际上并不复杂,就是先用高温蒸煮食物,然后迅速将其置入密闭的容器、密封隔绝空气,容器的材质要么是玻璃、要么是马口铁。这样制成的罐头保质时间极长,在温度湿度都较为适宜的环境能储存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坏。其实中国古代在很早的时候也发展出了类似的技术,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农学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就曾记叙过将肉块加盐腌制后、再用面粉混合置入陶罐,最后用密泥封装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储存的食物可以隔年不坏。虽然这里还没有提到将罐装的食物进行高温处理,但书中还提到腌制、冷藏、干燥等很多当时的人们保存食物的方法,不少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仍然在继续沿用。不过中国古代的陶罐密封工艺似乎并没有得到持续发展,在军队中更是没有大规模运用,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经过这样处理的食物的确有利于长期保存,也很适合军用,但古代军队不采用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过于高昂。这种方式最适合处理的是各种肉食,而不论猪牛羊等家畜、还是鸡鸭鹅等家禽,在古代并非一般平民可以经常享用的,而且还需要耗费大量宝贵的食盐,如果是少数高级将领少量食用还不算什么,要供给动辄数以万计的军队的话负担就过于沉重了。而当时的朝廷恐怕也不认为自己有必要为底层军士提供这么昂贵的食物。另外,中国古代战争的规模之大也是同时期其他文明所不及的,动员军队超过十万的战役数不胜数,而光是以足够的主食填饱士兵的肚子,就已经够让朝廷负责后勤的官员头疼了,陶罐装的食物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在古代恶劣的交通条件下连运输都是一个大问题。实际上别说古代,就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中的罐头也是一种奢侈品,根本不能保证士兵们能随时食用。而十九世纪的欧洲能以罐头为基本军用食品,是因为此时其经济和科技已经发达到一定程度,而且有了科学的后勤的组织。而在十九世纪以前,世界各国都不具备推行罐头食品的条件,近代欧洲军队的军粮除了黑面包就是少量腌肉;中国传统王朝的军队长期作战的话,还是只能携带粗加工的米、面,甚至就只有各种未脱壳的谷物,还有一些腌菜酱菜之类作为下饭菜。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要建立专业有效的后勤保障体系基本是不可能的,这一点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