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一镜到底的真实纪录片家庭会议我折

                            

年12月,《家庭会议》在广州纪录片节展映,

此前它已经在几个国际电影节上转了一圈,

入围和获颁了各种奖项,

包括法国真实电影节

伦敦OpenCity纪录片电影节新锐电影人奖……

《家庭会议》现场

片子拍了河南洛阳的一户普通人家,

家里有一个成员进入ICU,生死未定,

大家开会讨论后续怎么办,

全片都是真实记录,没有排演,

一镜到底,一刀未剪,

中国独立纪录片之父吴文光评价此片,

“一个镜头到底,一个家庭的内部之门打开”,

豆瓣网友感叹,“人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条采访顾雪

导演顾雪是80后,

《家庭会议》是她的第一部长片,

她告诉我们,自己的家庭也面临过类似抉择,

我们聊了聊她的经历和她的创作:

“我在这里说的话,

有一些从未对家里人敞开聊过,

家庭是我最感兴趣的主题之一,

把家里的问题搞明白,

大概也就知道现在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了。”

撰文洪冰蟾责编石鸣

《家庭会议》时长65分钟,从头到尾就一个镜头,时而左右移动,时而停顿在某个人身上,完整记录了一场家庭讨论。

讨论的内容是要不要救躺在ICU的自家亲戚。这个病人被称作“五姨”,视角来源于主持家庭会议的两个人,“五姨”的外甥和外甥女,他们是一对亲兄妹,是导演顾雪之前已经跟拍了一年的纪录片对象。

那是年冬天,顾雪跟着这对兄妹,去到了“五姨”家里。一进家门,她就看到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男孩神情凝重,拿着一盒首饰,给他表姐看。表姐说:“这个都不值钱。”

师恒博

这个男孩就是五姨的儿子师恒博,他的妈妈在ICU里生死未卜,命运要靠即将开始的这场家庭会议来决定。

陆续有人裹着寒气进屋,走到师恒博身边,跟他说些安慰的话。临近正月,洛阳天黑得早,吸顶的白炽灯,把沙发打得亮白,隐隐约约的烧水声从里屋传来。两代人聚在一起,窸窸窣窣说着家里的事。

顾雪就在现场,她预感到接下来会发生故事,她决定开机。

会议现场

会议一开始,师恒博就告诉大家,母亲病情恶化,保住性命的可能性渺茫。

“最好的情况就是植物人,就算眼睛能睁开,那也是睁着眼的植物人。”

二姨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妹妹回家,死也要死在家里。三姨希望转到普通病房照顾,找人做日常护理。四姨说就在ICU呆着,保存最后的希望。

呆在ICU,一天就得花上块,昏迷状态遥遥无期,万一人财两空怎么办?大家不断揣测医生话里的意思,试探会议中其他人的想法,谁也不敢给出最后的决定。

巨大的情绪压力下,师恒博抖落出更私密的对话:有人曾劝他“放弃算了”。

他是独子,还在读大学,生父早就不在了,继父指望不上。要负担后续的支出,恐怕得卖掉母亲留给他的房子。对于可以预见的死亡,他从更理性和现实的角度,考虑是否要放弃治疗。

在现场,顾雪能感觉到这个20岁左右的男孩,孤立无援。他双手抱在胸前,越来越深地陷进沙发里。有几个瞬间,他突然望向顾雪,向这个家的外人,投来窘迫的眼神。

“面对决定一个人生死这件事,大家都是往后退的。”

这场会议也折射出家庭内部的话语权。可以看出,主事的表哥表姐,是这个家里最有经济地位的人,一上来就制定议事规则,把控会议节奏。

老人们,则在决策中失语。她们缺乏医学知识,不具备体力和财力,发言会被粗暴地打断。

“(我们)没有文化,你们讨论就行了。”

影片在拍摄完成后,一刀未剪,直接成片,接下来入围了法国真实电影节、布宜诺斯艾利斯纪录片节,获得伦敦OpenCity纪录片电影节新锐电影人奖,还被法国图书馆和华语独立影像资料馆永久珍藏。

国内的几次放映,观众都被卷入到影片里真实的抉择两难。很多人联想到自己的家庭也面临过相似的处境:“中国人像买彩票一样,期待医学奇迹在亲人身上发生,结果往往人财两空。”

有人感叹导演的洞察力:“窒息的临场感,家庭关系的权力结构、话语体系,很有价值的影像文本。”

还有人想到,如果有一天自己老了该怎么办:“等到我们这一辈,不会是几只猫几只狗讨论说,我觉得可以放弃治疗,多买几个罐头。”

以下是导演顾雪的自述:

有一天,版版哥跟我说,他五姨现在情况很危急,在ICU,生死不明朗,全家族的人约好了五点半在老房子见面。

版版哥是我正在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的主人公,他们家是洛阳的膏药世家,有两百年的历史,三代同堂住在一起,我们拍他们已经拍了一年。

版版哥和我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剧组已经收工,摄影师拿着摄影包,制片决定去吃拐角那家的烫面角和牛肉汤。

我说,我想去现场看看。

顾雪原本在拍的纪录片《鼓楼之下》

开机拍摄他们开会的过程是临时决定的,但最后把它做成一部影片,是因为这样的场景,我非常熟悉。

从小的记忆里,这样的家庭会议我经常见到。会议一定是发生在客厅的沙发上,寒暄之后,各自表态,进而争论,试图说服,重复观点,再次阐述自己的意图,这样来个两三回合。

偶尔会争个面红耳赤,情绪激动,但是很快就会有相应的角色来安抚,最后往往是男性的长者、和经济上更有话语权的人来做个结束。每个人带着自己的心思和不满,发几句牢骚,各自散去。

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用一个长镜头来展现。人们往往希望得到一个更加准确的主题或答案。但生活其实就是充满了含混、琐碎、无意义的反复和无奈的滋味。

这些反复争论,每次似乎有结果又没有结果,正是我对于中国家庭关系的一个观察:人和人之间难以沟通。

完整保留发生的所有细节,让观众、摄影机、事件当事人的三个时空完全统一,我觉得这太好玩了。

虽然一开始就想好了要“一镜到底”,但现场总有突发状况,整个拍摄过程,我一直处在兴奋紧张交织的情绪里,真的是拍到最后一刻,才觉得这个作品可以成立。

想拍十年自己的家庭:

我对亲密关系是有质疑的

我出生在河北承德,父亲是满族人,母亲是汉族人,还有一个大我8岁的姐姐。

我的姥姥叫安桂英,她有10个孩子,我妈妈排行老三。姥姥的头发总是梳得溜光,打麻将输了还会发脾气。

顾雪姥姥的家族合影

姥姥78岁的时候得了脑淤血,之后十年里一直瘫痪在床。我特别清晰地记得,姥姥住在主卧,我住在她旁边的次卧,夜里,姥姥经常哎呦哎呦地叫个不停,我时常被惊醒,然后难过地睡去,一点办法都没有。

有一次,姥姥和我妈妈说:“琴,快点让我死了吧,实在太痛苦了。”妈妈说:“老天没说带你走,我可不能把你送走。”

后来一个朋友和我说起他外婆的事情。他外婆病重,他回去看她,当时医生说人已经失去了意识,就只是活着。最后他做了一个决定,让他的外婆安乐死。

因为这件事情,我和他大吵了一架。当时觉得凭什么他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太残忍了。他很爱他的外婆,特别痛苦。他说,因为活着只会更加失望。

拍《家庭会议》的时候,这两件事从记忆里窜了出来,又交织在一起。影片的英文名就是“选择”,我想我到现在也给不出一个答案,但我想看到这部电影的人,会去思考:如果换作你,你该如何选择?

《鼓楼之下》剧照,这也是关于一个家庭的故事

大家庭人多,是非也多。家族里有人被欺负了,姐妹们就一起出门,和对方干仗。有时候也会因为芝麻蒜皮的小事,在亲情和利益关系中扯皮,在家庭琐事中分分合合。

印象里,过年的时候,这10个家庭都来看瘫痪的姥姥。大人们在外面吃饭,相互敬酒,嘻嘻哈哈地笑。姥姥躺在里面,哎呦哎呦地叫。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会对亲密的家庭关系持有怀疑。甚至觉得更像饭桌上的秀场。我们明面上其乐融融,私底下各怀心思。

《庚子新年》

年春节,疫情严重,我回到老家。除夕晚上被通知正月里不可以走动,要在家自我隔离。那段时间,每天都看手机里关于疫情的新闻,非常压抑,当时想表达点什么。

我想到薄伽丘的《十日谈》里,瘟疫流行,十个人逃到一个地方避难,每天讲一个故事。

于是,我请妈妈这一边的十个兄弟姐妹,每一个家庭坐在自己家的沙发上,看手机,读一条疫情期间的新闻,每个新闻就是一个故事。

我拍摄下全过程,然后并置在一起,给我爸妈看,再拍下他们观看的过程,制作完成新片《庚子新年》。

捕捉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家庭里隐匿的日常

《庚子新年》算是开启了我的家庭影像计划,我打算每一年选择一个线索,记录我的家人,十年之后,能在时间的纵深里看他们的变化。

拿起摄影机,我也终于有了一个理由,可以走进我亲人的生活里。平时我们的生活也不过是新年聚会里的相互问好,其实并不知道彼此是否真的过得好。当我在镜头后对他们提问,我们产生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我才发现,我原来不够了解他们。

家庭里出现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放大到任何一个地方,我想往内走,观察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当我真的把家庭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搞明白,大概也就知道现在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做自己的东西,不和那些“社会男人”竞争

年10月,我的一个手机丢了,里面有很多我拍摄的影像素材。于是我就开了一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