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庚过年的变迁

过年的变迁

作者李庚

谈到过年,很多人都认为过年有什么好谈的,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很平常啊。其实请诸君盘点一下,过年——也在社会发展中变迁。

首先明确一下“年”的定义。年首先是历数单位,年的概念最初是由庄稼成熟的物候形成的。《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五谷成熟曰年。现代天文学认为:年是以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为基础的时间单位。

其次,年还是我国重大传统节日,主要以春节为主,旧时农村从腊月三十日一直到翌年正月十五。我们国家传统的过年分为元旦(新年)、小年(腊月二十三)、春节(正月初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年”的变迁我认为可从三个阶段来界定:

第一个阶段,即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这三个年代属传统过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物资匮乏。人们常说: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就是从那个年代传下来的。

那时只有过年才可吃顿饺子,炒几个毛菜下酒。所有吃的用的都是供应制,都是凭票买东西。小孩过年的灯笼都是用罐头瓶自己做的,放的小鞭头的才7角钱。但那时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盼望过年,祈愿做身新衣服、吃顿年夜饭。那时过年虽然还相对寒酸,但人们却期盼已久。

第二个阶段,即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这两个年代是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是走进新时代的年代。改革的春风使久旱的大地枯木逢春,是传统文化向新文化的转折年代。

录音机的出现揭开了跳舞的神秘面纱,电视机从黑白到彩色,从稀缺到普及,使人们过年可以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赵本山的小品让千家万户的笑声传遍神州大地。餐桌上的年夜饭也从包饺子炒几个毛菜换成鸡鸭鱼肉海鲜登堂,各种酒水饮料也进入寻常百姓的年夜餐桌。过年放的鞭炮也从小鞭、二踢脚升级为连挂的钢鞭及礼花组合。

一到年根前,亲朋好友忙于采购年货,回娘家、走亲戚、回老家、拜朋友、会同事、团圆饭,年味十足。各省市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群星璀璨、万紫千红。老人忙着给晚辈压岁钱,晚辈接钱后磕头作揖。那时过年有一种高尚的追求,欢乐的回味。

第三个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从年至今的20多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的普及让过年更简单。人们从传统的过年方式中脱离出来,甚至过年穿一身新衣服都不好意思,怕让人笑话。而过年加班加点成为时尚,返乡回老家过年的也越来越少。手机短信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