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爱看展的YOU成都收录于合集#看个展59个
最近有个展览,看完后,当时不觉得有啥,后劲相当大。
在介绍之前,我们先来看这位艺术家的两件作品。
第一件,名字叫做《四块画板组成的模块》。这幅作品创作于年,8年后被巴黎著名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纳入收藏。
说实话,画中的内容很难辩识,像是抽象作品。蓝、黄、白的色彩搭配与圆形、直线等几何结构叠加、拼接在一起,说不清,又感觉似曾相识,反正觉得过年走亲戚时,它很可能会出现在别人家的墙上,很日常,肯定还不止一家。
再仔细瞅瞅,整件作品好像是由四张一模一样的油画作品所拼成的,自信一点,我们把好像去掉。这件作品正如其名字一样,画家用简单的色块与网点技法,画了四块完全一样的油画作品组成这块模块。
我们接着来看下一件作品,《护士》。这件年创作的作品卖了约合人民币6.3亿元,是这位艺术家拍卖价最高的作品。
《护士》,图源/网络
这件作品就更有辩识度了,清晰可辨的美国早期护士形象,但它似乎是一张漫画,严格来讲,更像是一格漫画中的一块区域,还没有台词。
怎么样,脑子里是不是有大大的问号?肯定有人会觉得,一定是自己看不懂的问题,打住千万别,因为这位艺术家就是故意如此。
罗伊利希滕斯坦,与安迪沃霍尔以及凯斯哈林被人们并称为“波普艺术三巨头”,他不寻求深刻,不刻意做作,风格简洁、明快,又有强烈的时尚感,他就是要用画笔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没有一方是高雅的、低俗的、神秘的,一切触手可及。
波普艺术这一领域,在中国他还不太为大众所熟知,前几个月,成都市美术馆引进了这位20世纪波普艺术巨匠的个展,现场分六个板块,为大家呈现其多件重要作品,是他在中国的首次最大规模个展。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美国波普艺术之父——罗伊利希滕斯坦。
01/
点、笔触、日常,
用波普打破界限
罗伊利希滕斯坦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漫画和广告风格结合的绘画作品,而作为科班出身的他,转头开始以漫画为灵感进行创作,随后走上波普之路,这得归功于,他的儿子。
在当时,米老鼠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自家孩子也不例外,某天,小朋友跟亲爹打赌:“我敢打赌,爸爸,你画不出这么好看的画,对吗?”作为画家的父亲听到儿子这么说,这谁能忍,那幅令他几乎一夜成名的《LookMickey》,由此诞生。
《LookMickey》,图源/网络
随后,他在创作漫画式波普艺术时,找到了自己的本命:「本戴点」。这是一种报纸广告的机械印制技术,简单、常见、廉价,他用穿孔模版的方式模仿这门技术进行创作,以此在画布上去呈现色彩的纹理和层次。
创作过程,图源/网络
在展厅当中,你可以走近看到大量的作品,都运用了这些点状图案,它们规整地排列在作品当中,有些作品的右侧,还展示有创作的素材。
他以别人的漫画内容为题材,用自己的方式再创作,普罗大众手里便宜常见的漫画书,成了被模仿的对象,毫无感情、规整而直接的本戴点成了画笔,传统艺术的高雅与神秘瞬间被消解。
艺术必须深刻吗?不见得。他的作品有因手法和内容变得廉价、毫无意义吗?也未必。
我们来看,作品中,金发女郎盛装坐在钢琴前,头插鲜花,优雅地弹奏着,画面中浮出气泡框,写着她的内心独白:“虽然他手里拿着画笔和调色盘,但我知道他的心和我在一起。”
没有文字注解,只有内心独白,单格漫画被放大到画布上,观众的注意力被它吸引,不自觉地开始对整个故事产生想象,她是在思念远方的一位画家?又或是在画幅之外,暗恋着眼前为她作画的人?
这一瞬间,我们仿佛掉入了漫画书,成了作品与自己想象的一部分。
有的作品,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例如《吻》系列、《戴发带的女孩》,我们全靠分析本戴点所绘成的画面,去完善故事。
《吻》系列
这就是利希滕斯坦的魅力所在,用简单、廉价的手法与日常的内容,让人驻足,沉浸在自己的想象空间,并深陷其中。
《戴发带的女孩》
除了本戴点之外,利希滕斯坦的波普之路越走越宽,他开始创作「笔触」系列,对当时泛滥的抽象表演主义、滴洒主义进行批判与抨击。
在《笔触海报》中,标志性的本戴点作为背景,红、黄、黑作为笔触的色彩主体,看似随意地被涂刷在画面里,其实是它精心设计与细致勾画的结果。
《笔触》,图源/网络
随后的日子里,他把自己的创作方式逐步扩大,景观系列、建筑绘画作品应运而生,大量的直线出现在画面里,切割出几何图案,强烈的秩序感也融入他的风格。
到后期,他的波普艺术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牛皮纸袋、盘子、汽车表面,从餐具到家具,以及各类日用品,都成为了利希滕斯坦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02/
美国最差的艺术家?
在再创作中表达、批判
波普艺术的借鉴、抄袭,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作为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利希滕斯坦也不例外。
广为人知后,他的创作风格也备受争议,喜欢的人把他的作品奉为珍宝,无法接受的人认为他就是艺术裁缝,永远在抄袭的路上。
而利希滕斯坦的波普艺术,绝不是一文不值的挪用品。
他确实挪用了,但再创作不是拙劣的模仿,而是在自己的思考基础之上进行创作。他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将艺术史重新讲给“看不懂艺术”的普通群众。
他“挪用”《拉奥孔》,原作雕塑展现着极度痛苦下的躯体扭曲。他用“笔触”的风格将那份沉重的苦难一抹而去,明快而活泼,鲜艳多彩的画面赋予了作品全新的生命力。
《拉奥孔》雕塑与利希滕斯坦的《拉奥孔》,图源/网络
对大师、名画的学习和再创作并未止步,他“挪用”毕加索的《坐在椅子上的女人》创作《汉堡马克思收藏》,干脆将抽象进行到底。
“挪用”蒙德里安的《红、蓝、黄构图》创作《非客观性》,用自己的本戴点与线条填满名家的框架,无形中与大师们跨时空交流着艺术。
波普艺术的大师们还有很多,大卫霍克尼和他的《大水花》,安迪沃霍尔和他的《玛丽莲梦露》《金宝汤罐头》,方力钧和他的《》,草间弥生和她的斑点南瓜……
图左,《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图源/网络
右上,《金宝汤罐头》安迪沃霍尔,图源/网络
右下,《举心的两个人》凯斯哈林,图源/网络
展览最后为大家梳理了波普艺术地图,欢迎各位在最后的展期里,走近波普的世界。
艺术的普及越来越被广,人们对艺术的固有印象“看不懂”也在慢慢被消解。生活与艺术之间,不应该存在界限,罗伊利希滕斯坦对这一点很清楚,艺术品绝非高不可攀,远离人群,正如他对自己作品的描述:
“我使用规律且重复的点和斜线,以及纯粹的色块,来显示我的作品就在这里,就在画布上,而绝非一扇窥见世界的窗户。”
艺术很近,就在面前的画布上,触手可及。
编辑丨叶大爷
未标注图源丨不睡觉
原标题:《一边比肩安迪沃霍尔,一边被骂美国最差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