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这东西其实说到底“玩”的就是一个整体实力,或者说是就是看谁钱多!谁的底子足够厚!
就比如像日本这样一个蕞尔小国,当年依靠明治维新经济迅速崛起,然后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分赃中获取了高额的战争赔款,借助这笔钱它一直支持到了年时和沙俄打了一场“烧钱”的日俄大战。虽然这场战争将此前日本几十年积攒下的家底全部花光了,可这个国家早已尝到了对外侵略的甜头,于是即便大量举债也要坚决发动战争,他们的想法就是“万一赢了呢?”
不过日本的命运基本属于那种“兴起于战争,也因战争丧权”的最典型例子!因为它招惹了一个最不该招惹的国家,那就是美国!其实在日本国内诸如山本五十六这类“稍微有点眼光”的高官早就预判到了未来战争的结果,挑衅美国最后的下场根本就没有赢的机会,一点点都没有。毕竟不少在美留学、考察的日本人都曾切身感受到过美国工业和经济上的强大!
那这个在二战时期被称之为“世界军火库”的美国到底为战争输出了多少的物资呢?
先来一个粗略的数据统计:从年底美国参战直到战争结束,这个国家一共生产了大约价值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万支各类轻武器、万挺各型机枪、19.3万门各类火炮、亿发不同种类的弹药、8.6万辆各型坦克、万辆卡车、50万辆军用吉普车、29.7万架各型战机、多艘各型战舰、多艘的大型商船等等;
除了武器之外,美国还在向盟军输出大量的战略物资,虽然不是免费的,可在战时能有这样一个大“靠山”花点钱也是值得的。据统计美国在战时产出煤炭总量为33.3亿吨、铁矿石5.6亿吨、原油8.3亿吨、合成橡胶.5万吨、铝土矿万吨等等;可以说一个美国产出的资源支撑起了整个盟军。
从年美国尚未卷入战争时,罗斯福就开始酝酿一项计划:为了支持盟友,该国准备启动战争物资生产计划,目的是要将美国变为“世界军火库”。当然了,“发战争财”这种说法不能放在明面上讲,“支持盟友”这个理由才足够的“高、大、上”!
于是美国所有的顶级制造商被罗斯福召集到了白宫,开始商议如何加大军工生产来满足盟友们的需求。在美国未参战的前18个月时间里,该国的工厂逐渐放弃了常规产品的生产,集中力量向军工转型,因此便有这样一种现象:
玩具厂商不再造玩具了,开始生产用于制造军舰的辅助产品;
福特汽车制造厂不产汽车了,它转型造B-29轰炸机;
其他的汽车厂不是变为造飞机的,就是造坦克的,总之就是没有生产汽车的;
专门生产装修材料的马塔克公司转型生产步枪弹夹;
生产冰箱的厂家变身为飞机制造商;
连衣裙生产商集中力量缝制降落伞;
打字机厂商也开始生产卡宾枪等等。
到了年1月,此时的美国已经正式参战,而为了控制经济全力保障战争需求,罗斯福特意成立了战争生产委员会(WPB),其目的就是为规范二战时国内战略材料的生产,合理调配对战争至关重要的稀缺材料、确定材料的分配优先顺序,并禁止那些非必要生产的物资。
战争生产委员会在当时美国国内实施了堪称最为严厉的战时配给措施,以紧俏的橡胶为例:在美国国内任何非军事用途的橡胶制品全部被禁止生产和销售,同时为了节省燃料和橡胶,战争生产委员会甚至还规定在美国国内的汽车必须限速,所有汽车的最高速度不得超过35英里/时;
在民用汽车方面,战争委员会也规定所有非军事用途汽车暂停生产和销售,这一规定直接让当时尚未销售出去的50万辆汽车一直积压在仓库长达五年之久;
市面上所有的金属物资也被生产委员会紧紧的盯死了,从年开始美国国内所有的狗粮不能再继续使用锡罐包装,市民想要购买新的牙膏必须要拿一支旧牙膏管来交换,至于收音机、留声机、冰箱、吸尘器、洗衣机等等这一切和金属有关的民用产品全部暂停生产,目的就是为了给战争让路;
在食物方面,战争生产委员会也实行了限额配给,糖在年4月停止销售、咖啡在11月限额,另外包括猪肉、酥油、奶酪、黄油、罐头、牛奶等前线必须的物资全部限额,同时相关产品的零售价格也被冻结;
除了在民用物资上进行控制之外,战争委员会的出现也大大促进了美国军工装备的产量和效率。以战机为例,战前美国所有的飞机厂商一年的总产量不过架左右,可集中管理之后这个数字在年飙升至架/年,到了年更是达到12.5万架/年。
福特汽车在这段时期每天都24小时连轴转,它所负责的B-24轰炸机共需要1.5个零件组装,这要放在平时,估计没有几个月时间是不可能组装完成的。可在战时福特汽车平均每63分钟就可以下线一架B-24轰炸机,战争期间它一共生产了15.5万架类似的飞机。
非军工企业已然如此,那么那些正经的军工企业该有多“疯狂”呢?
以通用为例,它在二战时的产能几乎让当时世界上所有的工厂都黯然失色,整场战争期间该公司获得了超过亿美元的装备合同。其中它所生产的产品包括1.2亿发的炮弹、20.6万台的飞机发动机、1.3万架海军战斗机和鱼雷轰炸机、3.8万辆坦克、85.4万辆卡车、19万门各型号火炮、万挺机关枪、万把卡宾枪、万部电动机、3.6亿口各类轴承、19.8万台柴油发动机等等。也正是依靠二战时的大量产出,这个公司高速崛起,成为了后来名副其实的工业巨头。
时任通用公司总裁兼罗斯福战时生产管理主任的威廉·克努森曾说过:“这场战争的胜利是因为我们动用了绝对压倒性的生产能力扼杀了对手,这是他从未见过的,也做梦也没想到的。”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克莱斯勒、波音、北美公司、雷神、柯尔特等等。
工厂高速满负荷运转也促进了用工需求,在前线美国派出了将近万士兵的同时在后方它们更是纠集了超过0万的劳动力,其中有万的女性进入到工厂。经济大萧条期间该国失业率曾一度达到25%,通过二战这一数字降到了1.9%的历史最低点。
当然了,美国的产能也并非是盟军装备的全部来源,另外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盟军“军工厂”加拿大也同样输出了大量武器装备,包括1.6万架军用飞机、80万辆军用卡车、4万门火炮、5万辆各类型坦克、多万支枪械、艘吨位超万吨的大型商船、艘护卫舰等;
同时在战争期间,加拿大的采矿业为盟军提供了近40%的铝、75%的镍、75%的石棉、20%的锌、15%的铅和12%的铜等矿产资源。另外在盟国所有国家中,当时的加拿大是唯一一个拥有铀矿产出的国家。
就在北美洲,一个远离战场的地方源源不断的为前线盟军供给“新鲜血液”,而反观德、日、意三国,一个比一个穷,并且越打越穷,即使不看军事实力对比,单看物资生产能力,胜负就已经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