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活跃在战场上的不仅有众多的士兵,还有不少动物的身影,其中有个“熊孩子”更因在二战中表现出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战后,大家为了纪念这个“熊孩子”,还为它建立了雕像和纪念碑。那么,它究竟在二战中做了什么事情呢?
(佛伊泰克)这个“熊孩子”叫佛伊泰克,说起来,它的身世还真是可怜。
年春天,佛伊泰克的母亲被人猎杀,好在它虽然年幼却幸运地逃掉了。
就在佛伊泰克惊慌失措又饥肠辘辘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在树林里发现了它,并轻松地捕获了它。
此时的佛伊泰克,还是头棕色的小熊。它看上去憨态可掬,非常可爱。男孩尽管非常喜欢它,可是饥饿却让男孩有了更好的主意。
于是,男孩把佛伊泰克抱到了驻扎在哈马丹火车站附近的波兰军队里,用它和那些波兰士兵交换了几听肉罐头。
就这样,懵懵懂懂的佛伊泰克,落到了一群波兰士兵的手中。好在这些士兵对它非常友善,大家都愿意省下一点肉罐头来和它分享。
可是佛伊泰克还太小,不懂得如何吞咽。士兵们只得把炼乳灌进伏特加瓶子里,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喂给它。
当佛伊泰克再长大一点后,士兵们还想方设法找来一些水果、蜂蜜等给佛伊泰克增加营养。
除此外,士兵们还把它包在军大衣里,让它和大家一样,睡在帐篷里。
当然,一头生活在军队里的熊怎能没有名字呢?
由于它健康活泼,大家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佛伊泰克,意思是“欢乐的士兵”,这就是它的名字由来。
(小熊佛伊泰克和士兵们)佛伊泰克生性活泼,它喜欢和士兵们生活在一起。它和士兵们经常玩摔跤游戏,也喜欢跟着他们从一个营地到另一个营地。甚至有时候它还淘气地把才晾晒在外面的内衣给抱回来。总之自从它来到军队后,不仅给大家带来了无限乐趣,而且还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受士兵们的影响,佛伊泰克也和他们一样,学会了抽烟喝酒。这愈发让大家觉得和它不可分离,并把它看作是驻地军队的吉祥物。
不过,更帅的还在后面呢。
年,波兰士兵们搭乘英国军舰到意大利,前往增援盟军。
但是英国军盟军却死活不同意让佛伊泰克随军前往。并表示,军舰只能接纳有编制的士兵,宠物等一概不能登舰。
波兰士兵们不愿意和佛伊泰克分别,于是他们替佛伊泰克给指挥官写了一份入伍申请。
通情达理的指挥官大笔一挥,佛伊泰克便成了22炮运连的二等兵,不光如此,它还和普通士兵一样拥有军饷、食物津贴和军衔。
有了编制和身份后,佛伊泰克终于和波兰士兵一起顺利登上了军舰。
佛伊泰克先后跟着部队移防伊拉克、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最后随部队辗转来到了意大利南部参与了二战史上最激烈的卡西诺战役。
(长大后的佛伊泰克)当时,英国第78步兵师已经伤亡惨重,波兰士兵抵达后,立刻投入到残酷的战争中。
谁也没想到佛伊泰克在这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原来,由于卡西诺山地形复杂,有些地方太过崎岖,卡车都难通行。
但是运送物资上前线又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于是士兵们就想到力大无穷的佛伊泰克,并且很快就教会了它如何运送炮弹和子弹等武器及各类物资等。
从小就生活在军营中的佛伊泰克,隆隆的炮声和响个不停的枪声都是它非常熟悉的声音。因此在穿越枪林弹雨的时候,它从来没有惊惶失措的时候。
此外,由于佛伊泰克力大无穷,它每次都能轻松地搬起几十斤重的炮弹和成箱成箱的子弹,把这些武器装备准确无误地送到前线上。
当然,枪炮无眼,佛伊泰克干的可是危及性命的运输工作。
好在佛伊泰克是头很聪明的熊,它虽然看上去显得笨拙可爱,但是它却总有办法躲过危险。
起初,英国盟军看到一头熊来给他们送弹药补给,吓得魂飞魄散。但是渐渐的,大家越来越觉得这头熊非常了不起,而且由于熊的出现,让久困于战争的英国士兵们也有了调节情绪的机会。如此一来,大家士气高涨,在与德军作战时,更加顽强坚韧。
最终,勇敢团结的盟军打败了德军,取得了胜利。
而22炮运连和佛伊泰克的表现出色,更是得到了指挥部的特别嘉奖,并把他们的徽章改为一只抱着炮弹的熊。
(佛伊泰克雕像)二战结束后,波兰士兵在解编归国的前夕,为了让佛伊泰克能够有个更好的归处,他们把佛伊泰克送到了驻地附近的爱丁堡动物园。
此时的佛伊泰克不仅是战斗英雄,而且波兰和苏格兰文化协会为了表彰它,还专门给它颁发了荣誉会员证书。
当然,佛伊泰克的事迹,早就让它成了英国民众中最受喜爱的大明星。
在爱丁堡动物园定居后,佛伊泰克不仅每天会得到许多礼物,而且它还参加了英国一个有关动物和儿童的节目演出。
不过,最让佛伊泰克高兴的,就是有人和它说波兰话,或者是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波兰士兵来看望它。
这种时候,佛伊泰克总是高兴地手舞足蹈,还主动找对方要烟抽。
年12月,22岁的佛伊泰克在爱丁堡动物园安详地去世了。尽管活到这个年纪已经算是高寿,但是在它去世后,还是让英国人难过了很久。
由于大家久久不能忘记佛伊泰克,最终相关部门决定在佛伊泰克留下过痕迹的地方,为它建立纪念碑和雕像。
同时,关于佛伊泰克的故事,也相继出版并被搬上荧屏。
的确,谁会忘记那场残酷的战争,谁又会忘记这头勇敢又聪明的熊呢?
(参考史料:《二战那些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