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乱世如何逢生苟且偷生还是奋起反抗钢

北京酒渣鼻中医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625/9105932.html

北京冬奥会这场全球运动盛宴似乎才刚刚落下帷幕,乌俄战事就起,也不知会如何发展。

关于战争的影视剧很多,侍左君今天想要分享的是根据席皮尔曼自传《城市之死》改编的电影《钢琴家》。

波兰钢琴家席皮尔曼,年出生于音乐世家,16岁便考进华沙的弗雷德里克肖邦音乐学校,曾在柏林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年希特勒上台后,席皮尔曼从柏林回到华沙,年,德国入侵波兰。作为犹太人,席皮尔曼的父母、亲人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藏。穷途末路之时,他遇到了德国军官霍桑菲尔德,在霍桑菲尔德的帮助下,苦撑到二战结束。

恢复和平后,席皮尔曼继续回到波兰广播电台工作,年他开始撰写回忆录,年出版,书名为《城市之死》,年改编成电影《钢琴家》。

与其说《钢琴家》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纪录片,简单的平铺直叙,似乎只是借着席皮尔曼的一双眼睛,记录二战时期的波兰。没有煽情的生离死别,没有激愤的情绪失控,只有钢琴声,表达着席皮尔曼内心饱受摧残的苦痛。

席皮尔曼与霍桑菲尔德相遇时,他弹的是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BalladeNo.1inGMinor,Op.23。这首曲子原本就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时候,曲子本身悲壮、激昂、铿锵有力。似乎只有当着这位德国军官的面弹奏这一曲,才能将席皮尔曼内心的无奈、不甘与愤怒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非常冷静的战争电影。

黑白画面切入,这里是年华沙的街道,人群熙熙攘攘。钢琴声响起,席皮尔曼正在华沙的广播电台里演奏着肖邦。沉浸在音乐中的他完全无视了窗外会来的炮火声,直到演奏室的玻璃在爆炸声中碎裂,划伤他的脸,席皮尔曼才停止了演奏,匆忙却不失优雅的离开广播电台。

与电台匆忙逃离的人一样,席皮尔曼的家人也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离开,直到广播里传来多国联合对德宣战,波兰马上就要迎来盟友的帮助。席皮尔曼一家又安心住了下来。可是身为犹太人的他们,在德国纳粹的一个又一个政策要求下,生活越来越艰难。

先是每个家庭只允许拥有波币的现金,其余的钱必须存到德国银行里才可以,犹太人被禁止进入许多公众场合;然后就是犹太人出行必须配带袖标,见到德国军官需要行礼,甚至不被允许走人行道,还会被任意的殴打;接下来是被迫集中居住,席皮尔曼一家,搬到了集中区又小又破的房子里,他们的行李还未安置,集中区的边缘就砌起了一道高墙,进行人种隔绝。

犹太人被迫低人一等初见端倪,不仅仅是席皮尔一家,所有的犹太人都顺从着,听从华沙区特首的一步步安排。因为他们还心怀希望,以为这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犹太人的地位很快就会恢复。

席皮尔曼曾遇到一位令他心驰神往的女孩多箩塔,可是身份之别,他们之间终是被一道墙隔开了。再次相遇时,多箩塔已经身怀六甲,席皮尔曼似过街老鼠四处躲藏。

不仅如此,在犹太区中间还有一道非犹太街区横穿其中,犹太人想要通过,只能等待放行。在等待的间隙,纳粹要求犹太人随音乐起舞,一旦反抗,迎来就是一顿毒打。

整个波兰的犹太人都被集中到了华沙的这一个区,原本就狭小的地区,集中了近60万犹太人,所有人的生存的都越发困难。哥哥亨瑞的朋友尹滋查克加入了治安队,原本想让享瑞一起加入,但是他拒绝了,他宁愿去卖自己收藏的书,也不愿意加入管治犹太人的队伍,而席皮尔曼原本在餐厅弹琴的工作也因他犹太人的身份难以继续。

犹太人区里越来越多的人死亡,人们已经渐渐习惯了横在街边的尸体,甚至可以做到视若无睹,席皮尔曼眼睁睁看着一个孩子死在自己眼前,却无能为力,也许这一刻,他才开始直面战争带来的死亡。

一家人的生活依旧困顿,席皮尔曼去餐厅弹琴,餐厅里听他弹琴的人无视战争,身为犹太人,却利用战争赚着犹太人的钱,而席皮尔曼却在为他们这些人演奏,亨瑞厌恶这样的人,兄弟二人在饭桌上的争吵很快就被窗外的虐杀打断,他们一家人看着一车德国纳粹随意的枪杀了一家人。

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杀戮开始了。

席皮尔曼一家人也未能避免,街上的犹太人被随意抓捕,享瑞被带走了。席皮尔曼求到了尹滋查克面前,亲眼目睹尹滋查克对犹太人的毒打。原来这些普通人的敌人不仅仅是德国人,还有那些为了生存而选择将皮鞭指向自己人的所谓叛徒。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将情绪表达的非常隐忍。普通剧集演到这里,难免会透过角色来表达对这类人的深恶痛绝,但是《钢琴家》并没有这样做,他只是通过席皮尔曼的眼睛在记录这些事情,情绪是留给观众的东西。

最开始时犹太人还能通过拿到许可证去做些工作,可很快,工作许可证也没有用了。纳粹杀人比杀死蚂蚁还容易,没有理由,全看心情。

亨瑞和哈琳娜被带走了,生死未卜,席皮尔曼一家人再一次被驱逐,这一次的目的地是集中营。在前往集中营前,亨瑞和哈琳娜也回来了,一家人重逢,却也是最后一次相聚。外围是已经死亡的尸体,内里则是不知去处。

女人为了躲避德国人的追捕,害怕孩子的哭声引人注意,失手将自己的孩子捂死。战争时期这样的事情太多,能够听到的哭泣,看到的眼泪,也早已经让人麻木。死亡,饥饿,迷茫,希望,恐惧时时刻刻将五十万犹太人牢牢的困住。

席皮尔曼一家也随着众人踏上了前往集中营的征程,尹滋查克将席皮尔曼从人群里拉出来,救了他一命。

当他再次回到之前居住的地方,发现城市里空空荡荡,除了正在散发着恶臭的尸体,就是鲜血还未凝固的尸体。他来到曾经工作餐厅,餐厅里像被扫荡过一样,领班躲在桌下,等待被拯救。

席皮尔曼幸运的和领班一起,有了继续工作活下去的机会,却时时活在即将死亡的恐惧之中,纳粹随时随地会挑选几人出来枪杀。通过一起工作的人,席皮尔曼知道了亲人的去向,催布林卡。犹太人被一火车一火车的送过去,五十万只剩下六万,能继续存活的人不知道能有几个。

钢琴家席皮尔曼为了活命,钻在纳粹的跨下,只为求得一线生机。同时,他也加入了反抗的队伍,借用出城的机会,拿到了武器,也得到了出去的机会,在城外有他曾经的朋友,女歌手和她的丈夫,席皮尔曼向他们求救,得到了帮助。

先后经历了女歌手夫妇、多箩塔夫妇的帮助之后,没有人可以再为他提供安身之所了,因为不仅仅是犹太人,许多的非犹太人也不得不流离失所,离开波兰。

因为波兰人奋起反抗了,战火在整个波兰,甚至整个世界蔓延开来。

席皮尔曼独自躲藏在空荡的城里,一边谨慎预防纳粹的突然袭击,一边寻找食物。就在他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残存的腌黄瓜罐头时,一位德国军官出现了。

霍桑菲尔德。

一位并不好战的德国军官,在得知席皮尔曼是一位钢琴家时,让他弹奏了一曲,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BalladeNo.1inGMinor,Op.23。悲壮、激昂,为两人的相遇,甚至整部电影增添了色彩。霍桑菲尔德让席皮尔曼继续躲在阁楼里,然后定期为他送来食物,帮助他熬到了德军撤退,熬到了波兰军队重新夺回华沙的主导权。

战事结束,席皮尔曼又回到了广播电台,继续弹奏钢琴,而霍桑菲尔德却成为了战俘,两人身份颠倒,霍桑菲尔德也曾间接的向席皮尔曼求助,但是席皮尔曼到的太晚,霍桑菲尔德已经不知去向。

有消息称他死在了苏联的战俘营。

看完这部电影,很难不让人陷入深思,席皮尔曼在朋友的帮助下,多次死里逃生,可是在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当中,并非全是好人。

第一次的尹滋查克,他成为了纳粹迫害犹太人的利刃啊,国产战争剧里,这就是走狗、汉奸,可是他终究是救了席皮尔曼一命。

第二次的两对波兰夫妇及他们的战友。熟悉历史的人知道,大约有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可是在此之前,波兰同样是一个好战之国,在捷克斯洛伐克受到纳粹侵略时,波兰也一点没客气的上去撕咬了一番。苏德联合入侵波兰后,波兰也参与了对犹太人的迫害,所以二战中犹太人被迫害,出力的不仅仅有德国。

第三次的霍桑菲尔德。历史上的他救援了近五十位犹太人,席皮尔曼只是众多被救助人之一,战后曾有多位被救援的人联名想要救他,却被苏联出于政治原因拒绝了,最终霍桑菲尔德死在战俘营。

约翰·拉贝。曾任德国纳粹党南京分部副部长,日本侵华战争时,他凭借自己德国纳粹的身份,保护了超二十五万中国人的生命。

他们做过坏事吗?历史细节已经不可考究,可是在他们的保护下,有多少鲜活的生命有了活下来的机会,可是战争结束后,他们也不得不为自己德国纳粹的身份付出代价。

战争时期,良知无法定义,但良知却永远存于人心之中。

这里是“仨鱼说电影”,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