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导演黄信尧以自编自导作品《大佛普拉斯》揭开底层人生轨迹后,时隔3年再度出品人生第二部剧情长片《同学麦娜丝》。
这部长片是改编自他自己在年时,荣获第29届金穗奖的最佳纪录片《唬烂三小》。
《唬烂三小》是以他朋友的真实故事为题材。
但他从27岁拍到35岁左右,耗时7年之久。
“《大佛普拉斯》的光环过后,许多同学开始对我好奇,也渐渐重新联系上。后来我就想,如果没拍这部电影、没去金马,我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毕竟,我的人生突然间在40岁这时有个重大转变,但其他同学的人生大致上都定型了。”
黄信尧说。
于是,他想回头看看,看他的同学、谈谈40几岁的中年男子,因为在这个人生不上不下、该不该做改变的年纪。
40岁之后,人生是差一步就登峰,还是差一步就咫尺天涯?
要不要放弃?还是坚持下去?
这也是他当初决定拍电影《同学麦娜丝》时的心境。
▼孪生姊妹的“麦娜丝”与“普拉斯”
有趣的是,这次片名“麦娜丝”(Minus),依旧延续上部“普拉斯”(Plus)这种英文直翻的风格,更在开头直接表明拍摄的对象是什么阶层。
因为黄信尧3年前拍了《大佛普拉斯》而有了点经费和名气,仿佛人生也跟着升级、增值。
所以《同学麦娜丝》的规格,也从黑白影像置换成彩色风格。
银幕比例也从1.85:1拓宽,声音听起来也更加立体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
普拉斯(Plus)的英文是“加法”的意思,麦娜丝(Minus)的英文是“减法”的意思。
硬件配置升级了,内容却从“加”到了“减”。
一加一减的逗趣特性仿佛在打造独特的电影宇宙。
但这两段截然不同的剧本和故事,却同样是以小人物的打拼,勾勒出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其实,这也是黄导擅长的叙事手法——暗喻、嘲讽的口吻,沉重悲催却不失风趣地以黑色幽默来叙述人生奇观。
简单来说,《同学麦娜丝》讲的是一个年过四十,四位中年大叔的平凡故事。
他们正在度过高不成低不就,为五斗米折腰的辛酸、偏离原有轨道后的幸与不幸的生活。
“到了40岁才发现,我们只是长了翅膀却飞不起来的鸡。”
片中的经典台词听起来厌世,但却可能是生活在这个时代,每个人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电影故事核心围绕在四个从小一起长大、彼此互为死党关系的主角身上。
分别是担任保险理赔员、能力强但仕途不顺的电风;
不放弃电影梦,实际上却不太懂拍电影、只能接些不入流的广告维生的添仔,后来还莫名其妙地成为立委候选人;
讲话结巴、接手奶奶纸糊店家业的闭结;
以及好不容易取得户政人员的外聘工作:查户口,却遇上30年来念念不忘的校花的罐头。
他们四人回忆着共同的过去。
面对当初各自幻想前程似锦的未来,现在却只能过着不上不下的日子。
他们都很努力想把人生活得普拉斯,到头来却不断麦娜丝。
这些角色一点都不光鲜亮丽,也不是时代英雄。
他们就像是你我身边、时时擦肩而过的无脸人,一路汲汲营营、孜孜矻矻地活着,以为自己能追逐年轻时的梦想,也深信梦想有实现的一天。
但到头来,发现自己只是洪流中的过江之鲫、漫天星辰中的一个小点,还不是最亮的那一颗……
友情提醒,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刚开始会有些枯燥,剧情也感觉有些松散。
4个同学4条剧情线,除了4个人会在泡沫红茶店打牌外,几乎是没有任何交集的。
这些剧情线导致电影看起来并不像一般电影那样聚焦。
对年轻的观众来说,或许剧情像是散沙一盘,觉得不知道导演要讲什么主题。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拍给中年人,或是正走向中年人看的电影。
因为《同学麦娜丝》里的4位主人公全是黄信尧创造出来的虚构人物。
“四人帮”老同学各自代表着“有理想、为别人着想、黑白乱想、妄想”的四种现代人缩影。
他们各自追寻人生的过程中,友谊也慢慢起了化学变化。
爆笑的学生时代渐渐变成了真实人生的无奈叹息。
而这四个角色的塑造,除了有当时纪录片的元素,还有黄信尧和同学数10年来的亲身经历、有新闻中偶然瞥见的故事,还有周遭的耳闻和观察拼凑贯通而成。
这并不是黄信尧的生活中就有这四个同学。
而是从职业、工作、家庭和身份背景等角度拾笔,成了现实上俨然活灵活现的一部分。
当年《大佛普拉斯》因旁白与角色不时跳脱电影与银幕外观众对话,被观众评为“打破电影的第4道墙”。
而在《同学麦娜丝》里,他一改旁白的第三人称叙事,他的旁白就是第5位同学。
可以说,黄信尧此次的旁白处理得异常精彩和恰到好处。
他将电影时空设定在现在往回推的几个月内,以第二人称的视角带领观众拜访这4位同学。
▼差一步的人生
添仔:我的人生就差这一步。电风:我的人生也只差一步,我们每个人都只差一步而已。
这句话贯穿全片,人生的荒唐搬上荧幕,从悲剧变喜剧,正是因为“只差那一步”。
添仔一直把尾数差一位就能中千万的发票放在皮夹里
原因是想提醒自己,自己离成功就差这么一步!
添仔自己的人生并非不努力,甚至还很用力去拼搏。
还是生活得不尽如意,离自己心目中的成功不仅是一步之遥,甚至怎样都到达不了。
“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但做任何事情都不如意。”
这是电风结婚那天在台下抽烟时,对现有人生的无奈感慨。
他认真工作,却因能力太过锋芒毕露,不苟同职场腐败文化……
而导致升迁加薪永远没他的份,就连婚姻也是意外的奉子成婚。
意外有了孩子,却对未来毫无想法。
不安与挫败,主因都是“没有钱”。
“我什么都没有,我不懂她(女朋友)看上我哪一点。”
电风简单一句话,道破了这时代下许多人心里的痛。
电风,就像他的台语绰号“电风”一样,电扇的中轴只能一直转、一直转,永远都是卡在马达的中间,如同人生一般。
“电风”的名字隐喻,戳到许多当代人生的痛处。
人人都可能会想起,自己曾经努力拼搏,最后却只能换来一场空。
人生总是围绕着许多徒劳、许多努力却总是徒劳无功。
无法以种瓜得瓜解释之后,也许只能用“命运不好”来解释。
虽然痛苦、煎熬,却是每个市井小民的独特故事。
也都是一帆风顺且养尊处优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悲伤故事。
为死者制作纸扎屋的闭结。
他调侃自己人生的意义,就是替死者们完成在世时无法完成的梦想——有车开、有房住。
而后,闭结还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巨大纸扎屋。
悲伤的是,这是一个悲剧的暗示
最后他被人打死了。
罐头每天幻想着他的白月光校花。
他人活得跟小孩一样,每天愁眉苦脸地要去上班,过紧的安全帽把他头发跟脸颊肉挤得歪歪的。
有一天他查户口碰到他暗恋多年的校花。
她衣衫不整还带着媚意。
房间像个甬道,花绿的装饰,她一身缎面也融进那个小舞台的小屋子里化茧即将成蝶。
罐头生平离白月光最近的时候,却是他发现月亮就像个陨石坑的时候——她是个妓女。
摘月谪仙,都是古时候的戏文。
校花变凡人,原本被虚化的日常突然还原了它真实的重量。
罐头显然被压扁了。
从女神家里走出来一路痛哭,将中年人突然看清现实的悲伤表露无遗。
那一幕,这个角色演得真好。
他哭着跑了3、4公里,不是因为失恋,而是那让人生变得轻盈的可能性没有了。
当影片结束时,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罐头,因为他的崩溃,是代替其他人哭了。
所以罐头哭的那一幕,哭进很多人的心里。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发现,这看似松散的结构,事实上却紧扣着中年人不断掉东西的无奈。
奋斗中的四人,生活中漾起一些涟漪,尽管它转瞬即逝。
添仔为了往上爬,舍弃了与老婆的感情,也把另外三名好友的情谊当成选举跳板;
电风固守原则丢了工作;
罐头失去对女神的想像;
闭结则是连命都丢了。
电影就在这样看似好笑的情况下,用很哀伤的方式结束了自己。
这大概就是生而为人对命运最后的反扑。
只要能笑着接受一切,好像再难过的事情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于是它笑点揉着点泥沙,最后结局也让人莞尔。
《同学麦娜丝》不像《大佛普拉斯》有那么大的批判力道,但充满真实。
四个人坐在闭结做的大型纸扎屋里,他们终于有了个纸房子跟一只纸扎狗。
这世上,没有几个人能做得起这样的梦。
▼这到底是不是《大佛普拉斯》的延续?
所以我说,《同学麦娜丝》是一部神片。
神到观众看着看着,就像是在看着现实生活中的自己,笑着笑着于是就哭了。
这些角色都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人。
而四位演员都替角色赋予了十分鲜明的轮廓,将冲突与友谊交织成泪。
人生可以充满梦想,但也可能是无奈。
我尤其喜欢导演最后仿照房地产广告的桥段。
我们都以为人生可以这样奢华、成功,但体会过后才会知道都是假象。
一平方万元台币的传世豪宅驱使着迷惘的人们一步一步走下去,然后就彻底迷失在这条路上。
这些都是如此充满草根性的,而这正是黄信尧擅长的—抓住这些角色韧性的一面。
去勾勒出不同的样貌和四个不同的人物特质。
这所引起的共鸣便比《大佛普拉斯》来得更广,也是这个故事的佼佼之处。
到这里有很多人将这部电影视为《大佛普拉斯》的延续,是也不是?
《大佛普拉斯》的主题是关怀弱势挞伐社会乱象的主题明确;
《同学麦娜丝》则较侧重对生命的体悟。有点“负负得正”的感觉。
在黄信尧的镜头下,人生是很痛苦的。
不管是《大佛普拉斯》里窝在管理室偷看老板行车记录仪的肚脐;
还是《同学麦娜丝》聚在泡沫红茶店叼烟打牌的4个好同学……
他们都是在人生中被辗压的角色。
不同的是,菜脯与肚脐在黑白的人生中,总能找到彩色的乐趣。
即使人生对他们残酷,也能获得额外的补偿。
但电风、闭结、罐头和添仔都很积极往上爬,却在途中不断掉落零件。
最后连最珍贵的情谊都失去,走向了“麦娜丝”的人生。
这部电影除了呈现小人物的苦中作乐外,最多的是近中年,人前路不通的迷惘。
就是有些东西掉了,弯下腰开始觉得累,然后人生也开始边走边掉的阶段。
中年本来就是边走边掉的阶段。
头发掉是必然的,但除了发肤外,还有其他。
像添仔掉落的是纯真、罐头失掉的是他的白月光、电风甩不掉又抱不紧的是信念。
至于闭结,你看到最后就知道他失去的是什么。
然后你会发现,无论他们失去什么,还是得继续走,没有什么停下来的资格,然后走到零件都掉下来为止。
他们四个人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能聚在一起喝茶打扑克牌,讲笑话。
那相聚的几个小时里,他们就是彼此的秘密基地,也是可以逃避当大人的时候。
可惜他们全都错过了……
当然,迟早,连那样的美好时刻都会失去。
这个故事就在讲那样的时刻。
以及他们离开那种时刻的心安理得外,如何被不安逸感绑架了去。
他们都没哭,但活着的样子有点哭哭啼啼。
有人说,混得开的人多半有“冒牌者效应”。
于是你看到添仔这辈子都是冒牌者,害怕被人发现他是虚的这症头。
他看似想当“第二个李安”于是他这样自欺欺人。
为选举搏人心,每日认真地在讲废话,在语尾加三个惊叹号,他们力求活得被人看得起。
添仔终于有一个想法,选个魁儡立委委员,来逃避他没才华又不甘平凡的事实。
他从害怕自己是赝品,到后来变成真的赝品。
这是名利来时,多数人初衷会消失的原因。
所以你看到他的纯真泯灭了,就像秤斤卖还送包更值钱的大蒜给你一样。
▼中年男性的焦虑
中年男性的焦虑,不只是常出现在汇源肾宝片里,更多的是这个社会促使他们焦虑。
所以这次黄信尧就是他们的第五个同学——阿尧
跟着他们一起碎碎念,借着旁白讲着他们的起落人生。
电影精彩的一幕,是电风租了一个便宜停车位,他很得意地秀给阿尧看,每天他就把车子手动推进车库。
那身影看起来像是在转回头微笑,再转回去则是进退两难。
所以我说《同学麦娜斯》的强大之处,就在于黄导刻画四位平凡中年男人的不堪人生。
能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进而情感投射。
让人不禁有种“对,这就是我的人生”的感觉,从而潸然泪下。
这是他的独特黑色幽默风格,也是最动人的地方。
黄信尧的电影总是荒谬,但更荒谬的是这些不是杜撰,而是真人真事。
这部影片其实他一直在讲房子。
添仔的房子是他岳父的,他没有钱买房,靠上班族老婆养;
住在破房子的罐头,每天工作就是到别人房子查户口;
闭结的职业则是做纸扎屋,也是靠自己的方式帮自己盖了一间房。
大部分的人,一辈子就想要买一间房子,尤其我们的上一辈,觉得没有房子人生就无法安定。
现实却是房价高涨,一般人不吃不喝可能都买不起,让房子成为很多人一辈子的困扰。
但很多社会价值并不一定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买了房也未必就幸福美满。
电风是四人帮里唯一的有房阶级。
但却是因为爸爸早逝留下遗产,他才有钱买房。
停车位小不拉叽,每天还要自己人工推车进车位。
这时候黄导的旁白就出来了:
有时候拍电影,就分不清现实。但人生本来就是唬烂三小。
但荒谬并不全然是幽暗的,有时也很可爱。
罐头在查户口时意外重逢当年暗恋的校花麦娜丝。
但他却在门前盯着手表,等到他们“命中注定”的时刻到来才按下电铃。
其实剧本原本不是这样,黄信尧的设定是罐头直接敲门进入。
是他听了饰演罐头的演员纳豆讲述自己学生时期故事后才改的——假设两人的座位号是11号跟40号,他就觉得11点40分是两个人最接近的时候。
情窦初开大家都经历过,但有趣的是每个人有不同的想像。
这样的经历,才造就了影片中这么诙谐的一幕。
值得一提的是,独特的成长背景和工作经历,让黄信尧对社会上的弱势有着满满的关怀。
《同学麦娜丝》又更衍生这样的信念,甚至聚焦在现实的无奈。
在现实世界,坏人本来就很少有报应。
他不是那种会透过电影“教训”坏人的人。
也许那种电影看了会十分舒坦,但现实社会就真的不是这样。
能否有报应都是上天的安排,他从来不“干涉”。
黄信尧说,电影中的小人物,其实就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
只是我们很陌生,这些人就像是你我在停红灯时在你旁边的人物。
所以在黄信尧的电影中,观众会看到很多写实和切实际的概念。
“故事是我自己写的、自己创造出来的,而这些人就是我生活周边平易近人且贴近生活的故事,你要我写贵妇、写首富,这种我还写不出来。“
于是,在他发想《同学麦娜丝》的剧本时
除了身边人物的写照外,还从新闻上、社会上的真实事件发现可能的概念。
这都是人生会发生的现实,看完电影也不会觉得太过遥远。
▼大器晚成的导演
在如此优秀的剧本背后,
你可能很难想像年出生的黄信尧,在28岁报考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之前
他完完全全没有接触过任何跟电影、纪录片、影像相关的实务经验和工作。
甚至连报考的前几年都没有考上。
不过,在那之后,对影像有着浓厚兴趣的他
靠着不断地钻研和自学、坚持不懈的拼劲,摸索出这行业辛勤却又坚实的箇中奥秘。
他拍《大佛普拉斯》时,已经44岁了。
他的座右铭是:拍每一部作品绝对不是想着要赚钱。
而是如何把电影拍好、传达出自己想说的故事。
大器晚成的导演,他用亲身经历告诉你,只要想做,没什么做不了的!
所以在《同学麦娜丝》里,他也真实露镜了一把——丧礼外头打架那一幕。
黄信尧跳出来动手打添仔泄气,也不忘自我揶揄,后续穿插反着打板恢复正常开拍的贴身画面。
乍看是荒谬闹剧,却实在点出“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的真谛。
隐约提醒观众自始至终都是在表演。
同时导演透过突发性串场,跨越幕后的隐形墙,换来别于以往纯声演的新尝试,带来的体验既新奇又具备震撼力。
当然,这也是黄导惯用的“伎俩”。
其实细看《同学麦娜丝》的角色掌控真的不是那么容易。
要有正常的人、要有不切实际的人、要有脚踏实地的人,还有对爱情有坚持的人。
而要把这四个人的戏份以最平均的戏份安排、不流于紊乱……
黄信尧则在这上面有着非常完美的呈现。
为了达到这样的成果,他在这上面下了许多苦工。
包含在剧本的撰写上就非常平均地安排每个场景和故事的份量。
这当中,必须把每个人的故事一场一场拉出来,接着调整多寡、规划剧本走向。
所以每个角色的戏份都非常平均。
整体来说,《同学麦娜丝》清楚地呈现了友情的考验、爱情的破裂、事业的无奈与社会沉痾、人情冷暖……
若以一般剧情片来看,《同学麦娜丝》的结构松散而且零碎,偏偏这就是人生必经的过程。
从年轻人步入社会开始,理想慢慢被消磨掉、底线慢慢退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到只能被动接受各种冲击;
到最后不会哭、不会笑,就是单纯只想把该做的事做完,然后去睡一觉。
在被人生“辗压”过后,看到《同学麦娜丝》你就会觉得这是一部神片。
能把这种哀伤的心情完整地讲出来,就是这部影片最可贵之处。
从《大佛普拉斯》到《同学麦娜丝》
黄信尧用了两种角度,切入人生的现实,从加法到减法。
也许是一种心境的转变,或是对世界的看法已经变了。
人生的加减乘除,可能不会像数学一样能得出正解,反而是更多无解的疑问。
再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同学麦娜丝》的确是在讲中年男子的失意人生。
尴尬的40岁,梦想实现不了,明天没有更好。
既然欲哭无泪,不如纵情大笑。
人生掉漆没关系,买罐油漆补一补就好。
我想,这是黄导最想传递给我们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