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时期日军为何要把牛肉罐头称为猪食

老班长眼里噙着泪花:“你们几个敢死队员马上就要组织冲锋了,临冲锋之前还有什么嘱咐需要我代转向你们家人交待的吗?”冲锋队员:“没……没有,可是俺有个要求,能不能给俺一个土豆吃……”这段对话应该是援朝战争时期的真实写照,当时的士兵在极度严寒的天气下,没有棉衣,没有后勤食物补给,甚至连脚上穿的一双破草鞋都是奢侈品,“只想吃一个土豆”是多么简单的要求,然而也没能得到满足。即便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我军还是坚持到最后,打赢了一次又一次攻坚战。其实,在战争年代物资严重匮乏,很多时候就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成了奢侈的代名词,那么,为何二战时候日军明明吃的牛肉罐头,却还在说是猪食呢?要知道,罐头这种高大上的食品对于我军简直就是美味佳饶。当然,这个问题只能从日军自身对伙食标准的高要求来讨论,不能与我军的伙食标准联系到一起。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开始了“脱亚入欧”的进程,国内经济迅速提升,并且靠着甲午中日战争又拿到巨额赔款以及战略要地,进一步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在向终端帝国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广泛不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第一次大战的爆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国内想通过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于是一场掠夺战争在紧锣密鼓的谋划着。而在日本发动战争的初始阶段,虽国内正在经历危机,但军队的后勤补给仍旧可以得到充分满足。据一名跟随日军第16师团第20联队在年到年来华的上等兵在自己的日记《东史郎日记》中记载,战争初期日本国内完全能够满足作战部队的食物供给,士兵们吃的牛肉罐头也是正经的牛肉生产出的,甚至有一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牛肉。因为没有充足的营养,士兵的战斗力势必会下降,所以在战争初期,士兵的营养很均衡,大概计划每一名士兵每天所需的食物清单在《东史郎日记》中有记载:米克、麦克、牛肉罐头克、咸菜克、泡菜40克、酱油20克、盐12克、糖15克,甚至还为士兵提供茶3克或者咖啡之类的提神饮品。但等到开始打起仗来以后,日军高级将领发现“三个月结束”的小目标完成不了了,于是受限于交通运输等诸多因素,一线士兵不可能吃到上述清单中的所有食物,那些资料上的数字只能是在后方或是在平日演习中才可能吃到的。并且,随着战线逐渐拉长,日军的后勤补给也出现了严重问题,原本供给就不是很充足的牛肉罐头,到了后来基本上已经和牛肉没关系了,很多士兵拿到手的牛肉罐头中也就是只有点牛血或者杂碎之类的带有点牛肉味的东西,据日军士兵回忆,战争中后期,人们吃的“牛肉罐头”就像甘蔗渣一样,食之无味,用当时日军士兵的话讲,甚至连猪食都不如。其实,严格来讲,在日本本土或者中国作战的日军的伙食,即便是他们声称的“猪食罐头”也是非常不错的,且不说我军过草地吃树皮,甚至很多战士直到牺牲之前都没吃过一次热乎的饱饭,肚子之中都是棉絮。单说在东南亚,例如缅甸、印度、太平洋硫磺岛等地作战的日军,其中在有着“绞肉机”称号的硫磺岛战役期间,美军将日军打的喘气的功夫都没有,别说罐头了,任何补给品基本都消耗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884.html